延安我把你追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时间:2022-11-14 四年级 浏览:

 延安我把你追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
 
第七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而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学生已学会自主预习,学会了课前自主查找资料,因为诗歌中所选择的事物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文中的延安精神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查找一部分资料,教师再给学生推荐一部分资料,让学生充分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文中的典型事物所代表的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延、昔、茅、炕、旦、媚”六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结合资料,明确追寻延安的内容。
 
3.借助资料袋,查阅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蕴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4.利用略读提示,了解诗歌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结合资料,深入了解诗人追寻延安的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袋,查阅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蕴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借助词语获得对延安的初步印象
 
1. 师:请大家齐读这组词语。PPT出示:
 
它们和什么地方有关?(板书:延安)谁知道延安在哪儿?(延安就在我们陕西,从西安往北三百多公里的地方)
 
出示图片:这条流经延安的河就是——延河。
 
出示图片:延河边上的这座山叫做——宝塔山。(它是延安最高的山,山上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古塔,登上塔顶,全城貌都能尽收眼底。)
 
延河、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
 
2.师:过去,延安这个地方怎么样呢?读读这组词。
 
3.从这组词语可以看出,以前的延安生活条件怎么样?(非常艰苦)
 
可是,在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却是无数中国人向往、追寻的地方。当时的延安在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去延安不但要步行很长时间,还要通过一道道封锁线,随便一个哨卡怀疑你是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你就将身陷牢狱之中,你能想象在当时想要奔赴延安有多难吗?可是即使这么难,还是有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去奔赴延安。他们说——读“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这样执着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补全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理清结构,明确学习任务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随机点评生字读音。
 
2.理清诗文结构。
 
(1)第一小节中有一个生词,出示词语:昔日
 
谁知道昔日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过去,往日,以前)第五小节中有一个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找找看。(未来)
 
(2)老师把这首诗分成了三部分,你发现了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昔日 现在 未来)
 
看诗题,诗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追寻),昔日追寻,现在追寻,未来也追寻(连接线),诗人想要追寻什么呢,这正是本课略读提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出示略读提示,指名读红色部分)略读提示中还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读蓝色部分)
 
(3)四人小组讨论: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结合资料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抓典型事物,了解“延安精神”
 
 
 
(1)指名汇报,相机点拨
 
师:先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诗人追寻的是什么?(板书:延安精神),追问:“说一说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南泥湾开荒的资料后,师问:不向困难低头,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战胜困难,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吗?(出示毛主席题词)毛泽东主席把这种精神概括为八个字,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一种勇敢的创业精神,它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志气。
 
学生交流枣园、杨家岭的资料,师问: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中有一个张思德的故事,毛主席在枣园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提出了什么口号?——读:为人民服务。同学们,这个口号太了不起了。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军队是为皇帝服务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也是为有权有钱的人服务的,而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是为谁服务的?(人民)所以人民才追寻它。
 
(2)同学们,你们很会学习,抓住南泥湾、枣园、杨家岭这些事物,就读懂了诗人是在追寻什么?——延安精神。其实,用典型事物代表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正是诗歌常用的写法,这一点和我们读的故事书是不同的。有一个美国作家叫埃德加·斯诺,他在陕甘宁根据地走访了四个月,写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也叫《西行漫记》。这本书33万字,用大量的故事、见闻表达自己对延安精神的感受。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呢,也写延安精神,却只有6个小节,249字。所以有人说,诗歌总是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的心灵世界。
 
除了你们交流的这些事物,这个词又代表着什么呢?猜猜看——温热的土炕。出示资料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军队和人民心连心,温热的土炕,温暖的情谊)
 
那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代表着什么?(民族的脊梁,不向任何欺压我们的势力弯腰低头,挺直腰杆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引读三四节,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两个小节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忘不了 不能丢)
 
是的,作者祁念曾多次到过延安,他正是目睹了延安巨大的变化,才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希望我们不要忘,不能丢延安精神,要永远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这首诗写于1991年,到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有了更多翻天覆地的变化,看(配合图文指名读)——
 
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
 
高速铁路联通大江南北,
 
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万米海底,
 
“神舟号”载人飞船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
 
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延安精神我们都——生:忘不了,也——生:不能丢。这才是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主旨
 
 
 
(1)人常说“诗言情”,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这首诗中作者又用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延安精神的赞美之情呢?我们来读开头两句: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问:在作者眼中,延安精神是什么?(美好的春光)
 
(2)在作者的眼中,延安精神还是什么,赶快在诗中找一找、画一画。
 
交流后引读:在作者眼中,延安精神是——雨露和太阳;是——顶天立地的脊梁;是——灵魂;是——信念,是——温暖,是——光明,是——金色的理想,是——明媚的春光,是——火红的太阳。
 
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忘不了,也——不能丢。
 
(4)让我们根据提示,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这首诗吧。
 
(师):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师):像茁壮成长的小
 
(齐):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师):追寻你,(女):延河叮咚的流水,
 
(师):追寻你,(女):枣园梨花的清香,
 
(师):追寻你,(男):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师):追寻你,(男):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女):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男):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女):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男):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师):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齐):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师):延安,我把你追寻,
 
(男):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齐):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五、总结延伸,深化主题
 
同学们,到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整整100周年了,在这一百年中,带领我们的祖国走出危难,走向繁荣富强的不止有延安精神,还有很多精神,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西迁精神,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去追寻。也正是这些精神,才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加入到追寻的行列中。我们来看建党以来党员人数的变化。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