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自己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受到魏校长的赞扬。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上学时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此时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并由此立下远大志向。
词句赏析:
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愤怒;一个反问句又表达了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从他们不敢伸张正义的举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从这个比喻句中能看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少年时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少年时的周恩来是一个爱动脑筋、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的孩子。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国力衰弱,不能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只能任人宰割。明明是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可是中国巡警却帮外国人说话,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因为“中华不振”啊!这令人愤怒的事情激发了周恩来的爱国之心。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而学习、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