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0 四年级 浏览:

 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回顾了上一篇课文的分段后,也尝试着为这一篇课文分段。第一位回答的同学错把1-3自然段分到同一个部分,所以先读了第3自然段,明确了它作为过渡段的意义及其内容。重新分段后,就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因为大家都在概括最后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碰了壁,所以先读最后一自然段。最后一段一共有三句话,怎么去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呢,我抓了一个词:“这一”。读得仔细一些就会发现,第一句话解释了第二句中的“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历史进程(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历史进程),而第二句话正是解释第三句话中的“这一愿望”是什么愿望(全面揭示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历史进程这一愿望)。通过追问“这一历史进程”和“这一愿望”到底是什么,理清楚了这三句话的关系,便能把这一段话表达的意思讲清楚了: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历史进程的愿望即将实现。
 
接着分别学习剩下的两部分内容,第2自然段中,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抓住“这一假说”四个字,先找到了科学家提出的假说: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然后以“为什么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后裔”(也有同学表述为“为什么科学家认为鸟类与恐龙有关”)为核心问题,在文中找依据来解决。在一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想的是用“不仅……而且”来连接,即:因为科学家不仅发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看了珍贵的备课资料以后,我意识到还可以把从提出假说到验证的过程也放进去说清楚,会更完整。于是就变成了“早在19世纪,科学家通过对比恐龙和鸟类的化石(文中说的是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发现它们的骨骼结构有多处相似,于是提出了假说,(这里其实是不是还可以加一句“并一直寻找证据”呢)到了20世纪末,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证明了假说成立”,不过上完课回想一下,这样的回答还是有点不够完整,应该把假说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才会更清楚完整。因为有板书作为支架,所以练上一两次,学生都能讲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了。讲完正好写在练习册上,就完成了第二题。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很多,应该先给它分个层,但是如果让学生直接来分,可能会把他们绕晕,所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这一部分的内容,边读边理解句意,形成板书。在这一过程中,还关注了两点:第一,关注“大约、一些、可能”等词汇,体会作者用语准确;第二,关注句中的特殊标点,如分号、冒号,帮助学生梳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后者对我们班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多花了一些时间。
 
讲到“一些恐龙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这一句时,因为写板书的地方不够了,就没有形成板书,然后我在这里随机出了一道填空题:作者是从__、__、__、__这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些恐龙逐渐变得越来越像鸟类的,问空格内应该填什么,果然就把有的孩子问倒了。说明这些同学还是没有掌握刚教的借助标点梳理句子关系的方法,或者说读得还不够,没读懂这句话的意思。
 
讲完第4自然段后趁热打铁完成练习册上的第四题(填表),就到了下课时间,所以用自己的话说清楚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一目标没达成,没有足够练说时间(课后请小蔡同学说了说),明天再解决这个留下的尾巴。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很满、很紧,但不够有趣,恐龙其实是孩子们很喜欢的题材,但我有点过于注重让他们去关注行文布局和句意逻辑了,所以有些冷静过头,有的孩子显然兴趣缺缺,尽管机械性地把我讲的内容记了下来,但学得不怎么投入。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