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第五单元知识单元大集合
第五单元
课内知识小盘点
1、你记住了吗?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1)《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2)《长城》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颐和园》这篇文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4)《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你理解了吗?
《长城》
重点语段: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但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部分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油然而生。
(3)“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长,与开头的“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颐和园》
(1)课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按照浏览顺序进行叙述。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中“滑”一词用得非常恰当。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湖水的静。(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门供游人乘坐的船)
(3)“登上万寿山……白塔”中,用了许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如“黄、绿、朱红”等,有些词语尽管没有直接描写颜色,但却能让人感受到色彩美,如“葱郁”“琉璃瓦”。在这段话中,文章还运用了表示方位顺序的词语,写了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看到的事物,层次清楚。
《秦兵马俑》
(1)“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中的省略号表示兵马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2)“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突出了秦兵马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阅读知识点透析: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1、根据语境找意思相近的词、句来代替或阐述这个词语;2、根据文章内容来理解词语;3、根据文章中心思想来理解词语
课外知识加油站
1、描写勤学苦练的成语:悬梁刺股 闻鸡起舞 手不释卷 起早贪黑
2、有关学习的成语: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废寝忘食 学以致用
3、关于勤奋的名言:
①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鲁迅
②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
③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