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特殊单元:习作单元里的精读课文重在习得方法,即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本单元第一课《海上日出》习得的是按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第二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习得的是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和重点的景物描写清楚的方法。在“初试身手”中尝试运用习得的方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训练时机的选取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明确单元内部各板块的功能定位后,教学设计才会更加合理。
一、走进作者,领悟文章主旨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两个溶洞》的部分节选。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记叙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内心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二、走进编者,精准定位教学意图
编者将本文编入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本课位居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除生字条外,课后习题有两个:一是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二是读由外洞进內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两者结合,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首先要学习作者按“路上的见闻一游外洞一由外洞进入内洞一内洞一出洞”这样“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给写景文章整体布局的方法;然后就是要学习作者将“所见+所做+所感”结合起来,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
三、走进文本,破解语言表达密码
1.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的见闻一游外洞一由外洞进入内洞一内洞一出洞”这是游览顺序来写在按游览顺序描述的过程中,作者还处处写到了溪流、泉水。作者在途中“一路迎着溪流” 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作者的行程好像紧紧追寻着溪流的“足迹”,在文章中也自然地形成句子,且能串联起来。如果说游览的顺序是一条“顺” 的线索,那么溪水的来路则是一条“逆”的线索。这两条线索在文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达到“写洞不离水, 写水不离洞”的效果。这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晰,而且让读者很容易看出景物的方位、作者观察的顺序及角度,也让人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妙。
2.语言简洁,朴实准确
本文语言简洁流畅。开头第一段, 用短短十余字,交代清楚游览的时间、地点。整篇文章语言承接紧密, 用词也很准确,作者努力将事物的特点说得具体、清楚、明白, 而且在具体描写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字里行间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写山上的映山红时, 把它与盆栽的杜鹃做比较,表现出映山红的勃勃生机;“有精神”一词使映山红的野趣跃然纸上; “一片明艳” 写出了色彩的亮度,让人眼前一亮。文章既写景物之美,更流露出游者的心情。在写溪流、溪声的变化时,作者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样的表达节奏明快, “宽” “窄” “缓” “急” 两组反义词,表现出溪流活泼变化的美感,让读者不禁想到,是溪流蜿蜒曲折、宽窄不同导致了溪水流速缓急不同。“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像是谁在弹奏乐曲,这不也向读者传递着作者当时欢快、愉悦的心情吗?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接下来作者又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宽阔。介绍孔隙的大小时,作者没有像介绍外洞那样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方法,而是细致地描写自己仰卧在小船中过孔隙的感觉:“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假设句式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作者过孔隙的惊险。读着这样的句子,读者似乎也紧张起来,仿佛自己正卧在小船上过孔隙一般,真可谓“险而不危, 险中有奇,奇中有趣”。读者拥有的身临其境的感受,缘于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
3.重点突出,有详有略
写景要有重点。游览时,很多美景会进入你的眼帘,但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 要有所侧重,有“特写镜头”。文章分别详细地描写了从外洞乘小船进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风貌。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的一段“冒险”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而详写内洞的所见所闻,因为内洞不仅是“双龙” 所在地,还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外洞的主要特点是宽大,只要突出其宽大就可以了,作者就写得相对简单。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回外洞,和外洞进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只做了简略交代。
四、走进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篇课文文字浅显, 学生容易读懂。但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忽视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探究。教师要创设适宜学生朗读、想象、感悟的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 “景”交融的过程中发现、感悟、学习,实现“言” “意”和谐共生。同时,四年级是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时期, 阅读教学还要逐步由“段” 的教学转向对“篇”的关注,还应抓好连段成篇的训练。为此,我认为可设计三大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学习整体构思
学生写游记作文,往往游览路线的呈现不够清晰,缺乏条理性。因此,我们在教本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出作者游金华双龙洞的示意图,再按示意图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想想课文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 以便理清段落结构。一般来说,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游览的顺序这条顺的、明显的线索,而不易找出溪水的来路这条逆的、隐藏的线索。所以,教师要建议学生多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溪流,溪流的路线是怎样的?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思路,对全文有了整体印象,还能明确游记写作思路,在以后的写作中按游览的顺序写作,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
第二板块:学习语言表达
学生在写游记作文时,往往不能做到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把内心感受准确地描绘出来,语言贫乏,不够具体生动,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篇课文之所以能把景物描写得如此吸引人,缘于作者将见闻与感受有机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采取品词析句、画面欣赏、想象感悟等多种策略,使学生不仅了解课文中运用的描写方法,而且从中体会到这样表达的好处和语言的精妙。
第三板块:强化学以致用
“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在“会用”而不是“知道”,能运用、会运用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再加上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因此,无论是在第一板块还是第二板块,教师都要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迁移写法、发展能力提供语文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运用中内化文本独特的话言形式,获得言语智慧。例如:第一板块,可创设给别人介绍校园这一情境,让学生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第二板块则可以选择校园中的一处景,让学生运用在由外洞到內洞这一部分学到的“所见+所做+所感”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