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时间:2023-04-26 四年级 浏览:

 铁杵成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文言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李白不怕困难,刻苦努力,最终成功。
 
3、能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爱上文言文。
 
一、太白印象,故事入题
 
1. 李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你知道他吗?学生自由交流。(出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 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会背上几首李白的诗,自由说说他的作品——(《古朗月行》 《静夜思》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夜宿山寺》 《望天门山》 《朝发白帝城》……)。在上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我们就学过他的《独坐敬亭山》,一起背诵。
 
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诗人,小时候和所有淘气的孩子一样逃过学,你知道关于他逃学的这个故事吗?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文言版的《铁杵成针》。
 
4. 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起这个故事,会在这四字中加上一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字吗?(磨)请你结合故事特点,就这个“磨”字,提几个问题。(为什么磨?怎么磨?磨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在原文的阅读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二、初读课文,要素入手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字音、句读指正。
 
重点字音:逢、媪、卒
 
句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 故事一般包括哪些要素?根据阅读,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时间:无
 
地点:象耳山下磨针溪
 
人物:李太白 老媪
 
起因:李太白读书未成弃去
 
经过:逢老媪磨针
 
结果:还卒业
 
4. 蹊跷的第一句,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1) 你觉得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什么不太一样?(学生自由发现)
 
(2) 时间的空缺:说明这个故事的“无根”。
 
(3) 对比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在象耳山下有条磨针溪。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突出了“磨针溪”,将其作为主要描写的对象。
 
(4) 思考:这个故事和这条溪的名字哪个先有的?
 
5. 小结:如此开头,引出的故事只能是一个“世传”。
 
三、深读课文,环节入胜
 
1. 再读课文,找出故事三要素对应的句子。
 
2. 品读起因。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 运用组词法理解带点的词。(传:传说;成:完成;弃:放弃)
 
(2) 理解“弃去”,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司马光》)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请用句式说一说:( )放弃( ),离开了( )。
 
“弃去”是什么意思?(放弃后离开)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世间传说李太白就在这座山中读书,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学堂。)
 
(4) 你有什么想问李白或是替李白回答的吗?(你为什么不继续学习?你准备去哪儿?你为何要放弃学业?你最喜欢什么……作业太多、老师太严厉、我想散散心……)
 
(5) 看来儿时的李白和我们一样顽皮,有各种各样想要逃学的理由。
 
3. 品读经过。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1) 过渡:这象耳山可有太多太多值得欣赏游玩的地方了,李太白遇到了一件蹊跷事儿。
 
(2) 读一读书中对“是”和“方”的解释,和我们平常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何不同?
 
文中:是——这;方——正在。
 
常见:是——与“否”相对;方——表示形状。
 
(3)你还能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
 
逢——换字帮助理解:遇、碰……
 
老媪——老奶奶。
 
欲——想,准备。
 
(4) “问之”,这里原本应该有对话的,却被省略了,哪个字起到了这个作用呢?(之)这个“之”指什么?(老媪,问老媪的话)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一下:
 
太白问:老奶奶,______
 
___________?
 
(您这是在干什么呀?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呀?您想做什么……)
 
白问:“老人家,汝_____
 
___________?”
 
(作甚?为何磨杵?欲何为?欲作甚……)
 
(5) 根据老媪的回答“欲作针”,判断一下哪种问句比较合理,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6) 还可能有第二次对话,会说些什么呢?同桌结合补充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7) 集体读原文。
 
4. 品读结局。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 过渡:李太白就是李太白,遇到了这样有趣的一件事,聪明的他得到了点化。
 
(2)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李太白深深地被她的意志所感动,返回学堂完成学业)
 
(3) 你认为李白所感的是一种怎样的“意”?(意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
 
四、人物品味,情境入诗
 
(1) 找人物。读完故事,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人:李太白,老媪。请你找一找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A. 直接出现:李太白、太白,老媪
 
B. 代词出现:之、其——老媪
 
李太白除了会“问之”,还有可能( )之。李太白除了“感其意”,还有可能“ ( )其( )”。
 
C. 发现隐身:(李太白)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李太白)问之。
 
虽然隐身,还是被大家火眼金睛看出来了。文言文中这样的省略主语的现象很常见。
 
(2) 请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磨针溪,在( )。世传( )读书山中,未成,( )。过是溪,逢( )方( )。問之,曰:“( )。”太白( ),还( )。
 
(3) 感“文”意。
 
A. 读过这个故事,你有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吗?
 
——神秘的“老媪”
 
——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磨杵成针”
 
——老媪真的为了得到一根针?一根针用得着用铁杵来磨?
 
(李白家的亲人特意安排的,老师安排人扮演的,神仙变化的……)
 
B.“世传”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孩子完成学业,不可半途而废)
 
C. 你曾经放弃过什么追求吗?读了这篇文言文,你又感何意呢?
 
(4) 句式训练:
 
( ),未成,弃去。读《铁杵成针》,感其意,( )。
 
五、作业:
 
1.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收集古代好学故事,与大家交流。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