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01
教学目标1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读懂诗中含义。
3.结合送别诗的特点,聚焦诗中情景,展开想象体会送别诗中诗人的内心世界。
02
教学流程
一、诵读离别诗,唤醒离别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段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回想起许多跟这情景有关的古诗来……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重温哪些我们积累过的古诗之旅!
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李白的《赠汪伦》
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王维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莫愁前路无知己——
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这是高适的《别董大》
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么?这些古诗都有相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往往诗歌的题目中就蕴含着这样字眼,你来看:赠、送、别……诗中送别的场景更蕴藏着作者送别的心情!本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感受其中的故事与诗人的心情。(板书课题)
二、走进诗中人,溯回当年事
1、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送别的地点,人物)
2、简介诗人:根据学生发言提炼关键词并小结:边塞诗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师补充:所以后人是这样评价王昌龄的──盛唐时期有才华有抱负的时代青年。
三、复吟诗中韵,感知送别景
(一)读诗品韵,熟读成诵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反馈,相机指导。(洛阳、玉壶等字音)
3、借助节奏,把握诗韵。
寒雨/连江/夜入吴,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
4、男女生对读,体会韵律美。
5、依次出示毛笔楷书、隶书、行书、草书《芙蓉楼送辛渐》作品,朗读成诵。
(二)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2.借助故事,走进背景。
送别背景:当时王昌龄在江宁任职,好友辛渐前去看望,分别时,王昌龄一路相送六七十公里直到润州,二人在此地芙蓉楼作别。
四、品读诗中意,触摸心底情
(一)聚焦景象,品味送别心境。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诗人送别的心情?
预设:寒雨:秋季的冷雨,连绵不断的,连着江面的……
孤山:孤立的山。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迷蒙的秋雨,这孤单的楚山烘托了离别的氛围,映衬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补1:角色体悟。孩子们,此时,你就是王昌龄,看着朋友远去的背影,想到形单影只的自己,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昨夜下的这冷冷的雨,江边这孤单矗立的山,让这次送别更显凄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补2:《芙蓉楼送辛渐》(其二)深化体悟离愁。其实,为这次送别,王昌龄写了两首诗,还有一首写了他前一天夜里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出示其二)。
补3:生平解读。究竟为何这一次的送别会让诗人一连写下两首诗来抒发他内心的感慨,这和他当时的遭遇有关。(出示王昌龄坎坷的仕途)
提: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这两句诗,你觉得他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怀才不遇 灰心丧气 孤立无援)
过渡:他是否因此放弃他的志向、一蹶不振呢?
(二)触摸心境,感悟心中志向
1.“三问一答”见率真。
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问:你会因处境艰难而放弃心中的志向吗?他坚定地
答:一片冰心在玉壶。
结发的妻子问:你会因一再被贬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吗?他深情地答:一片冰心在玉壶。
昔日的好友问他:你会因诋毁和诬陷而改变做人的节操吗?他豪迈地答:一片冰心在玉壶。
2.引用典故见真情。
出示玉壶图片,补充“玉壶原指用玉制成的容器,古人多用它来形容人高洁正直的品格。
(1)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2)盛唐时期当朝宰相姚崇曾发起“玉壶行动”,号召为官者应像这玉壶一般清正廉洁。
3.深研尾句赞真志。
师:究竟这诗人送别时的这句话有何深意?
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言志):从此,这“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佳句,为世人传颂。
4.冰心玉壶赞真人。
师:送别寄语让我们读懂了他的心,而他也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
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岭南,他没有动摇,而是坚守:一片冰心在玉壶。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仍以贬官身份赴江宁任职,他并未灰心,仍然坚守:一片冰心在玉壶。
八年后,王昌龄再次被贬,他的官越做越小,然而诗词越写越好,这是因为他始终坚守: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如果此时,让你再用一句话介绍王昌龄,你会怎么说?(预设:一位高洁、正直,矢志不渝的伟大诗人)
5.语文要素再出发。
古人擅以诗言志,你能透过他们的诗读懂他们的心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