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时间:2023-04-27 四年级 浏览: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解读】
 
1、教材所处的地位:《“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本单元课文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的应对,同时让学生感受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2、教材内容概述:
 
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救援、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乘客和船员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3、教材赏析:
 
全文共47个自然段,可按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解。虽然篇幅较长,年代久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但却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很容易打动孩子的心。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文中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对刻人物,渲染人物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20分钟。”
 
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失魂落魄的人群,哈威尔船长做的第一件事:了解情况,体现了他的镇定从容,虑事周全。寥寥数语,但船长的临危不乱、干脆利落,情势的万分危急宛然如在眼前。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第二件事:严肃纪律。因为只有铁的纪律才能保证救援的高效有序,哈威尔船长深知这一点,然而这铁的纪律中又满蕴着温柔:让女人先走。这种在危难关头也不忘保护弱小的社会良知更显出一颗普通灵魂的伟大。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叙事穿插议论抒情,有助于揭示人物品格,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相机点拨,充满激情的描述、诵读。
 
【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悟文本,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1.充分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理解,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资源共享。
 
3.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
 
【重点、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三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关键,也是本文的难点和重点。
 
【完成教学任务的切入点】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夯实基础,重视预习
 
   充分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计划的安排以下准备内容:
 
(1)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格等。
 
(2)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
 
(3)有条件的同学搜集或者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可以阅读相关电影剧本或者相关的资料,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学习。
 
二、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解的欲望。
 
    4.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
 
①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
 
词语可以标记一下。
 
②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
 
着概括故事情节。
 
③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探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①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
 
②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问:如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
 
③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①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②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③“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本文中多次描写“雾”:“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五、积淀升华,挥笔成文
 
    1.回归整体,归纳理顺。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有太多太多可以让我们琢磨和学习的东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学而导。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船人的生命。当我们想象到哈尔威船长好像一座黑色的雕像一样徐徐沉进大海的那一幕,你有什么感受?每人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从运用语言的角度,谈谈学习名作有哪些收获?
 
     ①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③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2.读写结合,学写心得。
 
    课件出示: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学生动笔学写心得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可以与网上搜集到的相关的心得笔记做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交流各自的作品。
 
六、前延后展,学无止境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抑恶扬善。雨果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都是世纪文学史上的名著,有条件的同学可积极阅读,也可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进一步感知雨果笔下的“英雄”形象。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