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评课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该诗从题目上便点明主题——送别诗,既然诗歌的主题是送别,那么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谁送、送谁、在哪里送、为什么送、在送别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由题眼——送字着手,让学生逐步走入诗歌。考虑到此诗并非单纯的写景诗,而是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格外注意诗人是如何借助景之描写来抒情,从景到情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抓住重要物象,如“雨”、“楚山”等,在抓住物象的基础上分析物象特点,并巧妙借助TPR教学法还原一个真实的送别图景,抓住“寒”、“孤”等词,让学生在理解景的基础上感悟情感。诗歌后两句是诗人的言语表达,采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抓住一个“问”字展开教学,通过想象亲友会如何发问来引出诗人的答,这两句的理解难点在于“冰心”、“玉壶”两词,它们都运用了比喻手法,表明了诗人廉洁正直的为官之心。到此,整首诗之景、景之情、情中之志便立体了起来。
教学评价不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整体来讲,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丰富,评价主客体多元,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启发性。首先,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李老师会使用“说的都很好,词语都各不相同。”、“还有归来的大雁,看来这幅图景很不一样呀!”等具体、情景化的语言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满意度。其次,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李老师还采取学生使用自评表、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后,李老师的评价用语具有启发性,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巧妙地设置追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究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语言,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评价也至关重要,若加入适宜的微笑、眼神示意等身体动作,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李老师执教《芙蓉楼送辛渐》博学沉稳,师生互动的环节比较丰富,设置了导学单和言语实践,因此问答的数量较少。导入环节以组诗出示,提问其中体现何种主旋律,明确“送别”,渲染出课堂中丰厚的诗歌文化底蕴。整个课堂的提问与调整顺序由物象到意象,再到诗歌情志的感知理解,设问富有层次。在问题的设置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探究性”“开放性”,例如“寒雨”有什么特点?“冰心”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关键,也很有探究的价值,其思想不可谓不深刻。但是总的来说,问题设置略微偏难,该学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建议课堂探究活动和问题设置可以再作调整,使其更富合理性,可以搭建更为具体的言语实践的支架,或者将问题难度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