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评课

时间:2023-05-17 四年级 浏览:

 海的女儿评课

 
《海的女儿》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2021年,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又进行了调整,课文内容从结尾部分换成了开头部分,所占篇幅较长。新课文、长课文、一课时,如何达到教学平衡,做到文道统一呢?
 
笔者聆听了瓯海第二教育集团谢育思老师执教的《海的女儿》,看到他们团队为此做出的积极探索。
 
“一个主体”,准确定位学生位置
 
“我来教”是特级教师董晓群老师提出的教学新样态,董老师曾指出,“我来教”就是让学生独立自主,不依附教师的教授,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面对文本,自己梳理,自己设疑,发现学习之处。要让学生知要学、明能学,会省学。学生要在教育中成为一个自立、自为、自律的人。
 
《海的女儿》课例也在努力践行“我来教”的教学理念。课例创设“人人都做小老师”的情境,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入,小老师领读生字词、批改纠正作业本错误、朗读小老师引读句子。在学习活动一中,对往常的小组合作进行细化,成员分工担任“主持小老师”“记录小老师”“朗读小老师”“汇报小老师”。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小老师们从文本中自主提取、整合信息,再和组员交流讨论、思维碰撞,共同完成小人鱼形象的思维导图,一组小老师齐上台,占据课堂“C位”,面向全班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呈现表达。在展示中,教师“退居二线”,小老师们充分展示后,教师归纳总结、指导提升。
 
整堂课,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经历学习的发现、语言的发现,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在“教”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个重点”,精准把握语文要素
 
导语页明确指出本单元阅读的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在以往的课例中,老师们将教学重点设置为两部分,感受童话的奇妙与体会人物形象,分开教学,容易出现割裂断层之感。
 
谢老师执教的课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根据学情,学生已在三年级上册学习过童话,了解童话想象丰富的特点。而且经过本单元前两课《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的学习,对于感受童话的奇妙这一要素不难体会到。因此,本课教学进行了取舍,重点是感受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学习紧紧围绕体会人物形象这一要素展开,巧妙融入“感受童话奇妙”。
 
谢老师执教的课例积极“做减法”,精简内容,突出重点,以“感受人物形象”为主线,真正践行“一课一得”。
 
“一项阅读”,扎实实现语文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纵观教材,安徒生童话在小学统编教材中出现了三次:《卖火柴的小女孩》(三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四上)《海的女儿》(六下),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整本书阅读。
《海的女儿》课例中,以三遇人鱼公主为主线,初读课文还原人物形象,细读课文还原人物内心,联读《作业本》还原人物品质,拓读整本书还原人物全貌。以课文为起点,引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的代表作之一,其内涵丰富,人鱼公主对美好灵魂的追求,对四年级学生而言,理解难读较大。谢老师的团队也尝试探索,剖析人鱼公主对光明、对美好生活、对感情的渴望。课例尝试指向“学生未来”,引发学生后续的品读和思索。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