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听课稿,分享七律·长征听课感受和记录
七律·长征评课稿第一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利用远教光盘中的“配乐朗读”教学片段来范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远教模块二中的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
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吗?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学生谈感受。
3.过渡语: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这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板书课题)作者是谁?是毛泽东4.(出示课件)简介毛泽东和长征的原因。(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4.提问:“七律”是什么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设计思路:利用远教课程资源出示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初步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二)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出示诗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走泥丸、铁索、岷山和三军。
2.播放配乐朗诵。
3.(出示多种形式的诗歌)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4.(出示诗意)齐读、男生读和女生读,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设计思路:借助远教光盘中的“配乐朗诵”,帮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
(三)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课件播放长征场景)看到这,大家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回答。
2.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吃了多少苦。这说明红军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板书:不怕)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板书:等闲)
4.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朗读
5.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设计思路:利用远教光盘中的电影视频,播放红军长征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和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提问: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这个岭怎么样?乌蒙山怎么样?
(2)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和搜集资料来回答。(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3)提问: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把什么比作什么?
(4)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两句都是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1)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出示诗意)学生齐读,指名读。
(2)“暖”字是什么意思?“寒”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出示:“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3)指导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场景)
(1)提问:“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体会红军喜悦的心情。
(3)指导朗读: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设计思路:利用远教光盘中的电影视频和图片,逼真地再现了长征的某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长征之路是多么的艰辛,体会到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的喜悦心情,从而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设计思路:借助远教课程资源中的视频,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感受红军战士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最后以配乐朗诵全诗来结束本课的教学。)
附: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显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不怕 难 等闲
不怕困难———乐观向上
七律·长征评课稿第二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们五年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单元第一课《七律•长征》。我们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山花》,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为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群众在一起。
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让学生去体会有一定的难度。
本组课文是这册书最后一组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注重对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对于《长征》一课的理解不盲目追求深透,而把重点确立在“读懂后有所感悟”。
因此,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初步感知七律诗的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八句:首已“不怕难”为纲,尾以“尽开颜”作结,颔颈分承“千山”与“万水”,衔接紧凑,结构完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走近毛泽东,初步感受其诗人风格和伟人风采。
(2) 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诗人英勇豪迈的情怀。
结合本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主体部分)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二)教学环节设计
1.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以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2.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开颜。
课件播放泛读音频,让学生体会后再指读。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课文,是披文入境悟情的基础。】
3.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学生的信息蕴藏是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教育发挥了学生的资源功能,这样的教育具有极大地潜力。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 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 【有效的拓展既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对文本的体会,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
(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成果。
(4)重点理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
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
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面对着山,红军不怕。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课件出示上句)。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
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A. 先说这暖,生说。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 B 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课件)生谈
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生说
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 生谈感受
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说
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板书大无畏)
指导朗读
③学习最后两句:
岷山,你们了解吗?
理解“更喜”,理解“尽开颜”( 联系全诗)。
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全班一起读全诗(放视频),同时教师语言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相信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都背过了吧!
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
【此环节中共两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5.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②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关注公众号:五年级学习 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学习资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