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听课稿,分享开国大典听课感受和记录
开国大典评课稿第一篇:
《开国大典》评课稿
一,创设情景,落实目标,培养能力
刘老师将情境创设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是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又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对课题了解,朗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起到了多重效果.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使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
二,加强朗读,体验感悟,激发情感
《开国大典》是一篇爱国主义的教育经典,但离现在甚远,学生感受.卢雷老师遵循这一特点,关注语言,加强朗读,引领学生层层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体会,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国大典评课稿第二篇: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得有声有色的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昨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处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谈一谈这节课中我的收获:
一、 导入精彩激昂,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前学生背诵《七律长征》,紧接着教师出示毛泽东的书法图片,介绍他是一位诗人、书法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这个全局性的介绍也正是本单元的毛泽东的整体形象,通过这一自然的导入,是毛泽东的形象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走进课文。而且通过这一介绍,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毛主席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对他的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为课文中领略伟人的风采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二、教学中直奔主题,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在上课伊始,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找出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映的句子”这一问题进行默读、批注,整堂课也是围绕典礼中这一部分展开,重点教学了这一内容。本篇课文篇幅较长,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张老师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然后通过默读思考、认真批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汇报等达成教学目的。在处理难点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距离新中国的成立太遥远,现在的幸福生活使他们无法体会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也无法了解新中国成立激动自豪的心情及对伟人毛泽东的敬仰和拥戴,所以这时教师采用几副黑白照片,简单介绍了旧社会人们的生活境况,教师简短的解说,缓缓的语调,当看到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那样的孩子,那样的母亲时……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职之中,迫切的向往着美好的生活。教师顺势引入,所以当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自豪)并通过齐读、自由读、个别展示读、背诵等方式更好的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品味,读懂场面,体会爱国情
此外,在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的品读,使他们清晰地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场面描写的方法。先结合课文学习,弄明白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即,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再明确所谓“场面描写”,就是由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构成的;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最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一个场面,并试着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