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听课稿,分享落花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落花生说课稿第一篇: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了解花生的品质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2.了解《丑石》的品质及写作方法。
3.能够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歌颂某些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落花生的视频解题。
2、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新授
1、分角色朗读4—9自然段,思考:花生有哪些好处?
2、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花生的优点?
3、自由读第10自然段,思考: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对比、关键词句)
4、对比读、范读、齐读父亲的话,体会花生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可贵品质。
小结:花生具有朴实的内在美。父亲把花生与苹果、石榴相比,虽然不如它们漂亮,能炫耀于枝头,可却有着美味的果实,甘于默默地埋于地下,无私地奉献着自己。
5、学习父亲的话中借物喻人的写法。
(1)思考:课文读到这里“父亲”还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2)哪句话明明朗朗的告诉了我们父亲是在说做人的道理?
(PPT出示句子: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画出来。
(PPT出示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思考:“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
(5)思考:你怎样理解“我”的话?我们身边有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的人吗?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小结:父亲是借由花生来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三、扩展升华
以文带文,了解丑石品质,进一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出示自学提示:
(1)小组合作学习《丑石》1-5自然段,讨论:丑石的“丑”在哪里?
(2)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3)再读第7、8、13和15自然段,讨论:丑石“美”在哪?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5)作者通过美丑强烈的对比,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在文中用“——”勾画出来。
小结:所以啊,我们不能仅凭事物的外表,去评论它的价值。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用心灵看到的才是真的。
四、课堂小结
1、总结:丑石貌不惊人,却精神可赞。落花生朴实无华,却品质可佳。作者在文中、诗中不仅仅是在讴歌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更主要的是在讴歌有其精神的人。
2、请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歌颂一种事物。
五、板书设计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找时候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蘑,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