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时间:2018-11-09 五年级 浏览: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稿,分享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第一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方法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学生齐读课题)9 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地震中发生的事太多太多了,有太多的悲伤,更有着太多的感动。听,《生死不离》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去年的汶川地震,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播放视频)

师:汶川地震牵动了全民族的心,救援人员用生死不离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世界为之动容。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地震中同样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是什么事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5)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板书:挖

(6)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2天1夜的不吃不喝不睡,为了救出儿子而拼命地挖着挖着。父亲的这种做法,有人理解吗?(生没有)有人来帮助他吗?(生没有)师: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来帮助他,有的只是: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一句话:(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

(7)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8)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放弃挖掘了吗?(生答)板书:永不放弃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坚强?(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心疼,激动,感动)

(9)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这种感情。指生读,齐读。(配乐)

师:方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交流: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大家想:废墟下是怎样的一片景象?(生答)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阿曼达是怎样安慰、鼓励同学们的?他会说些什么?

(3)师:阿曼达虽然只是个7岁的孩子,可是他害怕吗?(生答)他为什么不怕?(生答)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师: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但是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

(3)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板书:对爱的坚信

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自己读读这句话,读出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对父亲的信任。 指生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父亲救出儿子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女同学读儿子。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挖出儿子了,并且知道儿子还活着,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在等了38小时后,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是什么心情?(生答)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父亲和儿子这种惊喜、激动的心情。(开始读)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父:永不放弃  子:对爱的坚信

教后反思:

优点:

我觉得本次优质课,最大的优点是:1、整篇课文的教学抓住“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显得条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例如,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提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由此引出“了不起”,然后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以一个主要的问题贯穿了全文的教学,整节课的学习显得很利落。

2、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对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来理解,来感悟。读的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个人读、齐读等。

缺点:我觉得不足之处也很多。

比如:1、开头弄了个《生死不离》的诗朗诵,本来是想渲染一下气氛,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奠定感情基础,但这块视频播放时间太长,以至于侵占了学习课文的时间,使得课堂上时间很紧张。

2、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比如学习“父亲挖掘了38小时”这部分内容时,只是一味地领学生理解父亲挖的时间长,理解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要做什么,而父亲要做什么,没有深入地领学生去体会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怎样的挖,从而对父亲挖掘的艰辛体会不够,也削弱了学生对伟大的父爱的理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第二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五年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实践能力,虽然对于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这种表达方法不难领悟,但是如何将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我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运用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 “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疾”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课时:两课时

◆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导入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检查预习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学习课文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知识拓展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 “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信念的崇高品质。

◇课时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情感激发。

1.同学们,第六单元导读中又这样一句说父母爱的话(让学生补充 ),谁有预习?能背给同学们听听,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对父母爱的体会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2.板题,齐读。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这一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句子多读两遍。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

1.认识生字。                                  

2.检查词语认读。指导书写“疾”

混乱   洛杉矶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爆炸

瓦砾  砸破   颤抖   挖掘    破烂不堪  

(1)师评价,并相机理解:说到“疾”,你会想到什么?理解疾步。

(2)指导书写:“疾”,先观察,怎样才能把“疾”写美观?

(3)师指导:包围部分病字头的两点可不能忘了,而且要写的舒展、大气,这样才能包住里面的“矢”,这样安排结构,我们就能把这个字写美观了,自己在书上练写一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刚才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给予了评价。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导朗读:“了不起的有谁?(相机板书:父亲   儿子)

“了不起”是对这对父与子的称赞,心怀赞美的情感,来读一读。

(2)师总结提炼:课文就是紧扣这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一件事情,再加上文末的中心句提领全文,点明中心,就构成了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板书:事情   中心句)

四、聚焦父亲,感受“了不起”。

1.过渡: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位父亲,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了不起。

请同学们 默读1—12 自然段,划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简单写一写批注,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预设一:(相机板书:语言)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这是面对周围人的劝阻,父亲回应的三句话。放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看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几句话的?

(2)第一句: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父亲在说这句话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双眼直直的)

你双眼直直地看着你身边的人,(抽旁边的人):你来描述一下他现在的模样。(无神,失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人看人是双眼直直的?

失了魂的父亲,他会怎么说这句话?你来读一读。

(3)第二、三句:后两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回答的是警察,是消防队长提出的问题吗?那这叫——答非所问。儿子找不到,又没有谁来帮助他,此时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崩溃、绝望)把这样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父亲说的话,做的事,在周围人看来,是一种怎样的举动?(精神失常)他为什么会精神失常?(对儿子的爱)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这份爱,所以文中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预设二:动作(相机板书:动作)

(1)抓“挖”: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其实很简单,就只是一个“挖”字。

现在我们就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出示句子,抽生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发现没有,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写作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提示标点符号)

(2)出示句子,对比读: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抽两个学生读,发现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追问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读的这么缓慢?(体现挖的时间长)

(3)父亲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这么漫长的36个小时里,你觉得他的心情会经历了哪些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抽2个人)

(4)同学们,同桌间相互读一读,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就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他就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那就是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了不起)

预设三:抓外貌

(1)最后,父亲把自己挖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抓住了父亲的什么进行描写?(板书:外貌)从哪些方面写的?(面、双眼、衣服)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体会父亲的品质,升华情感。

1.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么做呢?(父爱的力量)

2.师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拦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予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相机板书: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5.写法总结: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把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五、总结。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会给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走近他的儿子,细细品味儿子的了不起。

2.作业:

(1)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进一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积累写父爱的名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3---24自然段,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2.通过感情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父亲,父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谁能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坚定信念 坚持不懈 了不起)现在我们走进儿子,看看儿子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赶快打开书,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二、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自学指导:快速默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什么让你感动?

  1.很勇敢,为什么?(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他不但告诉自己要冷静,还要安慰同学们要冷静,真了不起!)请你读读

  2.读中悟:a还有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请你读

          b带上你们的体会都读读!

  3.想象说话: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漆黑的瓦砾,坍塌的废墟,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心想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 你读出了怎样的阿曼达?(勇敢 了不起 坚定信念)作者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阿曼达?(板书语言)过渡: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请你读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先人后己,信任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 你会说些什么?师:出来吧!阿曼达。(好想念你呀!我们再也不分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

  师: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阿曼达却是怎样回答的?

  1.追问:从这个“不 ”字读出了什么?请你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感叹号:你们还从哪也读出他的坚定。感叹号(变红)应该怎么读?你来?谁再来?

  3.你们看这个字--让。“让”这个字,阿曼达让谁?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一让,让出了 (了不起,生命 ,信赖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随来读读。语气再鉴定点,请你来。

  4.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连起来,谁再来读读。师:这一“不”一“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阿曼达。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16--23),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儿子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老师也想来读读,我来读旁白,男生读儿子,女声读父亲,准备好了吗?

 过渡: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6.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读当儿子饥寒交迫难以支撑时,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当面对生的希望,儿子把安全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坚信-----

  7.体会好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呢?

  三、升华情感,习得学法

  1.导出中心: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能够绝境逢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爱,亲情、承诺)

   2.指导写法: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夸夸这对父子情深。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3.此时,还想夸夸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汉林,这对父子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咋们眼前,离不开他的刻画与描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马克.汉林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有坚定信念,遵守承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了儿子的勇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形象。3.体会写法的好处:

 四、总结。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这种爱就是---父爱。下来请个同学们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描写来体现父爱如山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2、3题。(必做)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             

               父    爱  ----------------   儿子(语言 )

 

                                 信赖

◆教学反思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