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泊”、“愁”。
2、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一、导入新课,解诗题。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2、谁能告诉我诗人是在哪里写这首诗的?
3、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枫桥在哪儿?泊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二、了解诗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张继)
2、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指名读PPT上内容。
(出示有关张继资料:张继,唐代诗人,湖北襄(xiānɡ)阳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距今约1200年,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枫桥夜泊》。)
三、初读古诗
1、弄懂了题目的意思,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读这首诗了。我们先来把这首诗读熟。
2、出示自读要求:
读书小提示:
①自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②自读第二遍,读出节奏(提醒:七言诗可以按照4-3来停顿)。
③第三遍同桌互相读,互相听,相互检查一下,生字读音有没有错误,如果有帮助纠正一下。
师:读得好!“霜”“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翘平转化也读得非常准确!
师:读得还不错,要想读出诗的韵味,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引读:霜满天—— 对愁眠—— 到客船——
4、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
5、比赛读: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看看哪个组读的好!四个组,一组读一行。
下面男同学和女同学开展一次比赛,看是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
6、同学们,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啊?
7、大家都能把古诗读得准确了,但是还缺少了一点情感,此时,就让我们走进古诗。
五、明诗意
1、要弄懂诗意,我们再来听听这首诗。记住听读要求。
听读要求:
①专心聆听,边听边记;
②边听边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边想边画,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横线表示出来。
2、播放录音视频。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那就请你按要求画一画,画好之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4、小组用这样的句型汇报:诗人看到了.......诗人听到了.....
先看前两句
【月落】:
(1)这是怎样的月亮? (快要落下去的月亮。)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
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
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游子)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思念家乡)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寒冷、孤独、忧愁)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江边的枫树黑黝黝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着。)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与忧愁相伴,他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出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谁能连起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的夜半,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9)读这两句诗。
六、悟诗情
1、读懂了诗意,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 (板书:愁)
2、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张继,您为什么愁?
愁什么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
3、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4、交流: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预设: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
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孤独之愁)
你从哪里知道?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还有怎样的愁啊? (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象情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前,一个江南秋天寒冷的夜晚,张继所乘坐的那艘小小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他愁啊,那一晚他独立船头,看明月西沉,听乌鸦啼叫,觉寒霜满天,也许是因为思念故乡,也许是因为考场失意,也许是因为。。。。总之,他愁啊,直到夜深人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一声声传来,击打在他的心头他才浑身一阵,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听老师唱这首诗。(学生深情背诵。)
七、古诗拓展
假如今天,诗人怀着同样的愁绪,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他还能写出这样的诗么?
八、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必做作业:下一次,当你感觉幸福或者哀伤时,请你试一试,静静的感受它,再试一试,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选做作业:
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对愁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