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课堂笔记
会写的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宜 yí 宀 上下 适宜 便宜 这块田地较肥沃,适宜种花。
鹤 hè 鸟 左右 白鹤 仙鹤 清水田里,一只白鹤站着钓鱼。
嫌 xián 女 左右 嫌弃 避嫌 我们不要嫌弃那些有缺陷的人。
朱 zhū 丿 独体 朱砂 朱鹭 看,那里有一只粉红的朱鹭。
嵌 qiàn 山 上下 镶嵌 嵌入 那顶皇冠中间镶嵌着一颗宝石。
框 kuàng 木 左右 窗框 相框 相框里的照片是我们的全家福。
匣 xiá 匚 半包围 镜匣 匣子 他打开了镜匣,拿出一把梳子。
哨 shào 口 左右 口哨 望哨 王明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
恩 ēn 心 上下 恩惠 恩典 色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
韵 yùn 音 左右 歌韵 韵味 这首曲子听起来韵味十足。
会认的字 “嫌、嵌、匣 ”见“会写的字”
鹭lù 白鹭 朱鹭 黛 dài 粉黛 黛山 嗜 shì 嗜好 嗜睡
多音字 散 sǎn 松散 散文 中 zhōng 中间 中心 更 gèng 更加 更好
sàn 散步 解散 zhòng 中奖 中招 gēng 更换 更替
词语 精巧 配合 身段 适宜 白鹤 生硬 寻常 忘却 镜匣 清晨 孤独
悠然 黄昏 恩惠 美中不足
词语解释 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清澄:形容水清明澄澈。本文是清澈明洁的意思。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嗜好:指特别深的或特殊的爱好。
生硬:勉强做的;不自然;不熟练。
流线型:前头圆、后头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近反义词 近义词:精巧——精致 适宜——适合 恩惠——恩典
配合——协作 嗜好——爱好 寻常——普通
反义词:精巧——粗劣 清澄——浑浊 生硬——自然
安稳——动荡 优美——丑恶 美中不足——十全十美
词语搭配 一首诗 一幅画 一只白鹭 一种嗜好 一种恩惠
精巧的诗 优美的歌 青色的脚 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孤独地站立
作者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写作背景 《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所以他这个时期的杂文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赞颂爱国者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白鹭》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外形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的美的赞叹。
词句赏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概括写出了白鹭美在“精巧”的特点,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2.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适宜”概括出了白鹭颜色、大小的均匀、和谐之美。
3.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黛之一忽则嫌黑。
连用四个“那”字,从“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外形美。
4.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5.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句话与文章开头第一段首尾呼应,还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赞美了白鹭优美而不张扬的特点,突出白鹭自然、平凡、质朴、内敛、含蓄之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的?
从外形(颜色、身段)和生活习性(觅食、栖息)来写白鹭的。
3.白鹭给作者怎样的印象?(用原文句子回答)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白鹤、朱鹭、苍鹭缺少哪些美,这样写对表现白鹭之美有什么作用?
白鹤太大:生硬、不精巧、不和谐;朱鹭、苍鹭太不寻常:不平凡、不自然、不质朴。这样写对表现白鹭之美有衬托和突出的作用。
5.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颜色非常和谐;流线型结构的身段大小非常匀称,这一切都很适宜,它的外形就像“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在清水田里静静地钓鱼、在枝头孤独地站立、在黄昏的空中低低地飞行,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了含蓄美,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