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
会写的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耻 chǐ 耳 左右 羞耻 耻辱 我们替他的行为感到羞耻。
诲 huì 讠 左右 教诲 诲人不倦 你的教诲我永远铭记。
谓 wèi 讠 左右 称谓 无谓 我们不要作无谓的争论了。
诵 sòng 讠 左右 背诵 朗诵 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要背诵下来。
岂 qǐ 山 上下 岂敢 岂能 一个办事员岂敢擅自做主!
会认的字 “耻、岂”见“会写的字”
识 zhì 标识 默而识之 矣 yǐ 矣乎 足矣
多音字 好 hǎo 好坏 好事 识 shí 知识 认识
hào 喜好 爱好 zhì 标识 默而识之
字词释义 知:同“智”,智慧。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敏:此处指勤勉。
谓:说。 漫浪:随意。
急:要紧,重要。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作品简介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论语》的节选、朱熹对读书的认识,介绍了古人不同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译文:
一、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二、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就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么)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嘴巴难道会不到吗?
词句赏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名言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犹恐失之”体现的是孔子治学严谨的态度。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要“不耻下问”?
天资聪明的人不能以向地位比自已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如何做到朱熹说的这“三到”?
首先要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心思用在读书上,在此基础上,要运用我们的眼晴和嘴巴,不断地看书,读书,牢牢地记住知识。这样就能做到这“三到”。
3.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要有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及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