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月是故乡明课文读后感

时间:2023-02-03 五年级 浏览:

 五年级下月是故乡明课文读后感

 
明月是中国古今文学中极为常见的意象。那皎洁的明月不知道多少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文章里,寄托他们的情怀。
 
有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写尽月的姿;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道出游子的乡愁;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到苏轼这里,月夜访友、游山似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和朋友一起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看“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他还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福。
 
新冠疫情之际,日本友好人士在捐赠的物资上写的“青天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给了多少人鼓舞和勇气,让多少人为之动容。谁能想到,这句王昌龄千年之前写下的明月诗,千年后能无比贴切地用在这里呢!
 
“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天上的明月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寄托着人类共通的情怀。
 
在本文中,季羡林老先生写这一轮月,和李杜文章里的明月,和春江花月夜里的明月,和苏轼的明月,和王昌龄的明月,何尝不是同一轮月呢,他抒发的情,又何尝不是是共同的情怀呢?
 
鲁迅先生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有些情感,人类是能够相通的。这浓浓的思乡情,这淡淡的离别愁……在季老的笔端透过这天上的月缓缓流淌而出,这就是那些离乡的孩子,漂泊的游子共同的悲欢。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远离故乡的游子心中都会有一处柔软的地方留给自己的故乡。鲁迅写过故乡,他怀念的是童年玩伴闰土,周作人也写过故乡,他想起的是故乡的野菜。季羡林先生也写故乡,他写的是家乡的明月。
 
刘勰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季羡林动笔的时刻或许也想起过那些镌刻在皇皇文学书卷中的明月诗,也许想起过前人已经反复咏叹过的思乡情。
 
季老回忆自己的儿时月,儿时的记忆既朦胧又清晰。在回忆之中,那些杂芜的背景已然朦胧,唯有深刻永不能忘的面依旧清晰。作文之时,作者已经进入暮年,但童年记忆中于夜晚追捕“知了”,于月夜在家乡水塘边看天上月和水中月交相辉映的情景却宛如昨日。是不是那儿时在自然里的欢乐和自由启迪了作者的灵性?是不是那月光赋予了作者灵魂里面的光辉?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童年记忆对季老先生一定是宝贵和值得珍藏的。
 
季老感怀自己壮年离乡,飘泊天涯。因缘际会,他能看见更多的月亮。瑞士的湖光月色,撒哈拉沙漠的大漠明月,茫茫大海的圆月,巍峨高山上的冷月……每一处的月亮都是极美的,可是这异国他乡的明月虽然美,却永远抵不上家乡的月。月是同一轮月,但心却不是一样的心。他乡虽美,总是羁旅之人,故乡虽远,却有不可割舍的根。作者说:“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是作者对家乡的怀恋心语,也应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
 
即使最终从海外回到祖国,但毕竟难回家乡。作为文化泰斗,国学大家,季羡林最终选择北大燕园——中国文化圣地,作为人生最后的栖居地了。在朱自清写下荷塘月色的地方,看着天空中朱自清也看过的那轮月,他又忍不住思念起家乡月。他说:“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读到这里,怎能不为作者的思乡情所打动,怎样才能不想念自己的家乡故土,想起和自己的生命绑定了的家乡的草木山水,亲友乡邻呢?
 
“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杜甫在月下怀念自己的弟弟;“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在月下怀念自己的家乡。这种怀念对于孩童可能是陌生和难以理解的,但是对于经历了坎坷的成年人却能轻易打动心中的某个地方。
 
季羡林先生已经离世,不知道他再见家乡月的愿望是否实现,但是我想,身处另一个世界,他头上的月亮一定就是他那心心念念,永不忘怀的家乡明月。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