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跳水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时间:2023-02-04 五年级 浏览:

 五年级下跳水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教材分析】
《跳水》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通过事物的联系和变化,并以此为线索来变现船长的临危不惧、力挽危局的主旨的。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艘、航、肆、桅、舱、撕、逗、钩、扭、咧、舱”等生字,理解“船舱、桅杆、龇牙咧嘴、放肆”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讲讲这个故事。
 
4.辨析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解读船长的思维过程,从而深入认识船长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我们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初步审美能力等,依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完全遵照了这一要求,并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把目标有机的融入到到了教学过程当中去,本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材重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讲讲这个故事。
 
【教材难点】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艘、航、肆、桅、舱、撕、逗、钩、扭、咧、舱”等生字,理解“船舱、桅杆、龇牙咧嘴、放肆”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讲讲这个故事。
 
【教材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世界文坛浩瀚的星空里,有许多璀璨的明星,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位。(出示图片)谁来介绍一下,出示:他生就一幅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须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髭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列夫托尔斯泰。齐读。
 
2.他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脚步,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师)读:17 《跳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字词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文中的词语你掌握了么?
 
出示:肆  桅  撕  唬  龇  咧  瞄
 
艘  航  肆  帽  桅  撕  逗  唬  钩  扭  咧  舱  鸥  瞄
 
这篇课文要认的字有7个,要求会写的字有14个。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师提醒易错读音)(肆、撕、龇、咧、扭、艘、舱、桅)
 
同学们,如果识字的时候,将它们归归类,会记得更牢。
 
1.出示:艘 航  舱  桅
 
      肆  帽  撕  逗   钩  扭  龇   咧    
 
看,老师重新调整了一下顺序,发现了什么特点吗?
 
预设:生1:第一行都跟船有关系。
 
师:第二行呢?
 
生2:都是跟猴子有关的,而且很多都是描写猴子动作的。
 
师:你们不仅会观察,而且很会思考。我们先来看看跟船有关的字,老师把他们都送到词语中了。
 
2.出示:一艘船   航行      船舱      桅杆    
 
会读吗?谁还想再来试试看,你来读。(2人)
 
(1)我们一起来认认这艘船。谁能上来指一指,哪里是“船舱”,哪里是“桅杆”(桅杆就是船上挂帆的杆子。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很大,它的桅杆约有四层楼那么高呢!船舱是指甲板以下的各种空间。)课文中还有两个词,它们也是船的某个部分,你能将它们都送回家么?出示:横木、甲板。指名上台说。
 
(2)看,它们组成了一艘船,有时,我们也会说一条船,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一艘船说明船很大)。记住了么?记住了还得写好它,这个字在写得时候除了要注意左窄右宽,还有哪里需要关注的?(左边舟的一横不出头,右边一竖要出头),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
 
(3)齐读。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猴子动作的字,动词讲究搭配,你能帮它们找到好朋友吗?
 
(1)出示:找朋友
 
撕    龇    咧     钩     扭     逗
 
(  )牙( )嘴    (  )身子    (  )孩子  (  )绳子   ( )帽子  
 
指名回答
 
(2)补全“龇牙咧嘴”。什么是龇牙咧嘴?看,这就是一只龇牙咧嘴的猴子。这只猴子可真——滑稽、顽皮。请你读读这个词,读出猴子的滑稽、顽皮。
 
(3)补全后面的词。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读出猴子的滑稽和顽皮。
 
(二)初读课文 
 
1.字词掌握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请你来读。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回答。说得还不错,哪些同学还想说的?
 
预设: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很放肆,摘帽逗孩子,孩子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的最顶端面临危险,这时候船长命令他跳水,使孩子安然脱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说得真好,故事就是在他们之间展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故事一般都包含起因、经过和结果。出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2.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出示: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起因
 
3.那故事的经过呢?你也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么?指名回答。
 
出示: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板书:追、逗、经过
 
谁来说说故事的结果?指名回答:出示: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板书:命令、结果
 
指导分段。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对应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指名回答(1;2-4;5-6)
 
总结:你们看,当我们弄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就能快速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起因:
 
下面,就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看看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第1自然段)。
 
点红:取乐,什么是“取乐”?(开玩笑,捉弄)
 
水手们怎么会有心情拿猴子取乐呢?指名回答。(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任务完成了。这一天风平浪静,天气很好。所以水手们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于是就拿猴子取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红:往回航行、风平浪静。你能将水手们轻松愉悦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么?指名读(2人)
 
师引读。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点红:放肆)。什么是放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顾忌。)
 
(二)经过:
 
1.猴子是如何放肆的?我们一起到课文的2—4小节去看一看。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用横线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
 
2.指名回答。出示: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3.猴子先是如何放肆的?指名回答(点红并板书:摘帽子)。接着他又——咬帽子、撕帽子(点红并板书:撕帽子 ),最后它又——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点红并板书:挂帽子)。
 
4.猴子真是一次比一次放肆(板书:放肆),你能通过朗读,将猴子的放肆表现出来么?还不够放肆,谁再来试试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面对猴子的放肆,孩子又是什么反应?
 
(相机板书)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师手指黑板)猴子一次比一次——放肆,孩子一次比一次——生气。
 
师:猴子就这样不断地逗孩子,孩子一次比一次生气,于是就去追猴子。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内容,男生读描写猴子的句子,要把猴子的放肆读出来,女生读描写孩子的句子,要把孩子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其余部分老师来读。
 
7.师:于是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这就是故事的结果。
 
总结:(教师指着板书)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跳水》,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也深入到文本中,看到猴子不断放肆地挑逗孩子,孩子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课后把《跳水》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一听,要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在说经过时,可以抓住猴子的几次放肆和孩子的心情变化来说,故事情节就会更加惊心动魄。
 
 
 
四、教学生字
 
我们一起来写写字。“肆”“帽”都是本课的生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横画特别的多。)横画多,间距匀,长短不一要看清。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师范写“肆”(注意第一笔是横)、“帽”(上面的“竖横折”是表示古人戴的一种帽子,在古代,帽子可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中间两横是表示脸,帽子和脸之间有空隙,所以是不能封口的,此外,上面要写得宽一点,下面要写得窄一点)。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描一个,写一个。生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凭借相关语句认识水手们的形象,体会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2.辨析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解读船长的思维过程,从而深入认识船长这个人物形象。
 
【教材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文章《跳水》。看着板书,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名学生交流)
 
2.师:说的不错。指着板书,教师说:正是猴子的不断放肆去挑逗孩子,逼得孩子一步一步去追赶猴子,从而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陷入险境。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到这个故事真正起因时,发现却是——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
 
3.师:那么水手和孩子的跳水有没有关联?他们应不应该为孩子的跳水负责呢?(应该)
 
师:口说无凭,今天,老师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评判官,用你们的一双慧眼到文中去找证据,说说水手应不应该为孩子的跳水负责?
 
二、精读课文
 
(一)板块一:研读水手拿猴子取乐的语句,体会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
 
A.默读课文,用“ ”画出文中水手拿猴子取乐的语句。
 
B.结合具体语句同桌相互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默读、找句子。
 
汇报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预设:
 
2.师:找好了吗?谁来说?
 
生1:我找的句子是“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生2:我找的句子是“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的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生3:我找的句子是“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师:找的挺准。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
 
师:结合这些句子,谁想来交流自己的想法?指一名学生说。
 
A.“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生:我认为水手应该负责。因为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哈哈大笑,所以猴子才变得放肆起来,去逗孩子。因此水手应该为孩子的跳水负责。
 
师:可见水手的哈哈大笑就是导火索。也是事情的起因。谁继续交流?指生说。
 
B.“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的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生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让孩子很没有面子,所以孩子才会去追猴子。我认为水手是有负责的。
 
师:谁还想说?
 
生2:水手大笑起来,这笑声在孩子听来就是一种嘲笑。这种嘲笑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因此他才会去追猴子。我也认为水手该负责人。
 
师:你说得真好,水手的笑声就是一种嘲笑,这种嘲笑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因此他才会去追猴子。继续交流,指生说。(1-2名)C.“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生:水手们笑得更欢了是在刺激孩子下定决定要追上猴子。所以孩子才会不管不顾地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拿帽子。因此,我觉得水手要为孩子的跳水负责。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水手的这三次笑声音很重要。因为这三笑,让猴子变得越来越放肆,也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水手们一次又一次的笑声更增添了孩子的难堪,让他产生不追上猴子不罢休的心理。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
 
3.师:现在我们再去回顾一下故事的整个过程,课件出示:
 
师:各位评判官,现在你们有结论了吧?水手应不应该为孩子的跳水负责呢?
 
(预设:应该)
 
师:是的,因为水手们的取乐使得猴子放肆,因为猴子的放肆,导致孩子去追猴子,才产生了跳水的结果。故事情节就这样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也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2-4小节。老师读水手的句子,男生读描写猴子的语句,女生读描写孩子的语句。(师生分角色朗读片段。)
 
(二)板块二:解读船长的思维过程,辨析船长的方法好在哪里。
 
师: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出场了。(出示第五小节,齐读。)
 
师:他用了什么方法救了孩子。出示句子,请学生读。
 
师:只有跳水这一种方法吗?如果当时你们也在现场,你们会想到哪些方法救孩子?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3分钟)
 
交流(预设:用软垫接、水手们爬上桅杆救孩子、让孩子自己爬下来)
 
师:通过小组讨论,大家提出了这些假设,接下来我们就要去验证假设。请各位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想一想这些方法可行吗?         
 
学生交流,预设:
 
A.生:我觉得用软垫接这个方法不可行。因为文章开头这样写:“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但甲板上根本没有软垫。
 
师:你考虑到了当时的环境因素,所以这个方法不可行。(板书:环境)
 
B.生:我觉得爬上桅杆救孩子这个方法不可行。因为上节课说到:桅杆很高,有四层楼那么高呢。爬上去需要很长时间,而此时的孩子在横木上已经摇摇晃晃的,只要他一失足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师:你考虑到了时机的因素,现场情况太紧急了,孩子也等不了那么久。这个办法也不可行。(板书:时机)
 
C.我觉得让孩子自己爬下来这个方法也不可行。因为文中说到:孩子心惊胆战,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孩子已经很害怕了,他不可能有勇气自己爬下来。
 
师:你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所以这个方法也不可行。(板式:人的心理状态)
 
师: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判断,我们知道做出一个决定需要考虑环境、时机、人的心理状态等众多因素。在那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想到的方法是——跳水。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他的方法有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呢?快速浏览课文,再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
 
学生交流:
 
预设:
 
生1:船长的方法考虑了环境因素:“这一天风平浪静。”
 
生2:船长的方法考虑了时机因素:“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生3:船长的方法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
 
师: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船长能考虑当时的环境、时机、孩子的心理状态等众多因素做出这样的决定。(出示第5小结,齐读。)
 
师:在这个决定背后,你读出了什么样的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充满智慧、当机立断)
 
师:文字会说话,标点也如此。文中一连8个感叹号不仅渲染出当时危急的氛围,也刻画出船长的当机立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震撼人心的文字。(二读第五小节)。
 
师:此时此刻,你们想对船长说些什么呢?(船长你真了不起……船长我很敬佩你……)
 
师:把这些感情融进文字中,再去读读在危急关头船长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三读第五小节。)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读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理清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更学会了要结合环境、时机、人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去做出最为合适的决定。
 
出示名言,师: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齐读名言。
 
师:同学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能运用上良好的思维品质去解决问题。让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出示,齐读: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