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老课文。以前,每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读过后有什么感受?
他们总会说,萧红好自由,好让人羡慕啊。
确实,这篇文章里的小主人公真是自由,园子里到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追蝴蝶,捉蚂蚱,跟着祖父晃来荡去。哎呀,天那么蓝,云那么轻,生活多么美好。对萧红来说,祖父的园子,园子里的一切,在园子里玩儿的时光,就是童年最美的记忆。
这些内容都是一读就能粗浅感受到的。
可怎么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我”内心的感受?明白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样的感受的呢?
这篇文章的课后题是很好的支架,它不但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能让我们关注到萧红独特的表达方法。
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通过默读课文,定位信息,就能捕捉到很多关键词。
祖父的院子里有的东西可多了:蜜蜂、蝴蝶、蚂蚱、蜻蜓;倭瓜、黄瓜、玉米……
她们在一起干的事情也太多了:栽花、拔草、铲地、浇水……
把这些事物,做的事情放到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多么有趣。多看看,细看看,转个身,哪哪都是风景;做的事情也那么有意思,想干嘛干嘛,想做多久都行,这大概就是人人羡慕的童年生活吧。
疑问也来了?为什么连小小的孩子读这篇文章,都会有这样自由、幸福的感受呢?作者究竟是怎么把这样的感受表达出来的?
仔细一读,你就能发现,文章中有些句子很特别。
比如: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读一读,读一读,再读一读,哦,天啦,怎么会背了?作者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她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就像她在园子里晃来晃去玩那样,随意、自由,晃着晃着,她的形象就刻在我们心里了。原来反复的结构还有这样的好处。
像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好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作者表达的心情就一下明了了。
其实,编者早已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课后第二题就是引导大家通过这些句子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利用好课后题,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文章的最后,还附了一段阅读链接,讲述了这篇文章,这些故事选自哪里。每次要不要出示这段文字,总让我纠结。作为大人的我当然知道萧红人生的困境,是不是要让五年级的小朋友知道呢?呃,这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