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快板引入,梳理文路
师:(说快板)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这一天,思念亲人回家乡。
中途经过景阳冈,那山上,斑斓猛虎把人伤,
赤手空拳打老虎,为民除害把名扬!
师:这段话说的是什么事?
生:武松打虎。
师:这篇课文按照顺序都讲了什么?
生:先写“喝酒”,再写“上山”,最后写“打虎”。
师:这篇课文文白夹杂,是古代的白话小说,我先考考你们:大虫是什么?
生:老虎。
师:什么是吃酒?筛酒?
生:喝酒,倒酒。
【点评:快板书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用快板书开课,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梳理了课文,拉近了学生和古代白话小说的距离,一举多得,简洁明快。听!好汉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就要开讲了!】
二、喝酒——研读语言,体会“倔强”
1.体会喝酒——酒量大,动作爽
师:好!我们先来看武松喝酒。武松喝酒与众不同——古代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人可以喝到三碗,武松喝了几碗?
生:十八碗。
师:对,十八碗酒!——相当于六个人的酒量!而且,十八碗酒他都是怎么喝的?
生:一饮而尽。
师:连起来,一起读。
生:十八碗酒,一饮而尽!
【点评:好一个“一饮而尽”!武松的豪爽、率真、坦荡的性格尽显无疑。】
2.体会语言——豪爽、倔强的性格
师:我们来读一读武松和店家的对话。这样吧,同桌两人一人读武松的话,一人读店家的话,先来练一练。(出示对话。生同桌合作读。)
【点评:由读到演,让学生扮演一回武松和店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别有一番滋味,别有一种感受。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
师:选一组同桌来读。
(一组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师:大家给他们提提意见。
生:“武松”读的时候没表情,声音不够洪亮。
生:“店家”好像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念书。
师:是啊!说话还是要更自然一些。不过,他的台词比较多,我们表示谅解。我们看“武松”——他很留心,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把括号里的内容都表现出来了,真好!但是后面有个表情不对——“武松”的“笑”,这个同学嘿嘿一笑,行吗?
生:不行!
师:应该豪爽地“哈哈大笑”! 下面一起来,你们都当武松,我当店家,我们来试一试!
【点评:由读书到讲话,从拿腔捏调的读到自然平实的说,是“读”的升华,需要在练读中下功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转化既有助于提高读的质量,也有利于增强说的能力。】
师:我们看,在这个过程中武松一直在干什么?
生:叫人筛酒。
师:叫人筛酒就是要酒。第一次他敲着桌子说“快来筛酒”,第二次他奇怪地问“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第三次他笑着说“哈哈!我可不醉”,第四次,干脆直接把钱拿了出来“别胡说,给你钱”。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一段对话很精彩,但不能光看表面。谁说说,从这个要酒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生:倔强。
生:固执。
师:对!倔强——你不让喝,我非喝!从这一段的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的武松,一个酒量很大的武松。(板书:倔强,酒量)
【点评:在学生活动之后,师生理清层次,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层去发现语言背后的意蕴——从“要酒”的过程看出怎样的武松。在文本具象的描写中,引导学生尝试初步的抽象——了解武松的性格。这既是一种语言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三、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
师:武松吃了十八碗酒,然后要上山。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他不相信,执意上山。可是上山之后,武松看到一张官府的榜文——(出示)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师:谁把这段话解释一下。
【点评:榜文半文半白,语言简洁。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字斟句酌,很有必要。把关键词语弄懂了,这段话自然就懂了。这也是阅读我国话本小说的方法之一。】
生:近期因为景阳冈老虎伤
人,如果有客商经过,要结伴过冈。
师:就是说过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
生:趁午间过冈。
师:二是——
生:结伴过冈。
师:武松现在是午间过冈、结伴过冈吗?
生:不是。是独自一人,黄昏过冈。
师:(指“勿”)请勿自误。这个“勿”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
师:(指“误”)这个“误”呢?
生:错误。
师:应该是耽误,请不要自己耽误自己,就是自己送死自己负责,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个告示,武松读出了八个字——
生:山中有虎,单身莫行!
师:看到这样的公文,武松心里有了想法,请你拿出笔,打开书,读第4、5、6自然段,把几处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看看他都想了什么。
【点评:研读榜文,读出“山中有虎,单身莫行”八个字。此情此景,武松怎么会没有想法呢?让学生在相关段落中把武松的想法画出来,认真研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也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边读边批画。之后师生共同交流,找到四处“心理描写”的语句。师相机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点评: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人物的神态、语言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品读就是让学生慢慢品尝,细细品味。】
师: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读第一句。
(生读)
师:这时,武松相信有虎吗?
生:不相信。
师:但是,当他看到了官府的公告,他想——
生:“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师:武松怎么样了?
生:他想马上“转身回酒店”。他有点害怕了。
师:武松也怕老虎吧?但是转念一想——
生:“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师:心里害怕不害怕?
生:害怕。
师:但是他要做——
生:好汉!
师:武松怎样?
生:爱面子!要脸面!
师:在面子和性命之间,武松宁愿选择——
生:面子。
师:后来,他细想了一回——
生:“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师:他有什么心理?
生:侥幸心理。
师:再看最后一句——
生:“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师:什么意思?
生:他在给自己壮胆。
生:他是在自我心理安慰,在骗自己。
师:你看,害怕的武松,要面子的武松,有侥幸心理的武松,自欺欺人的武松,是这样吧?
生:是。
【点评:这一部分还是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体会。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了解只有通过学生内心的体验方能领略一二。对小学生不必作过高的要求。】
师:整个过程在上山和下山之间,武松其实一直在干什么?一个词——
生:犹豫。
生:矛盾。
生:纠结。
师:但武松最后还是——
生:上山。
师:说明他有什么?
生:胆量。
【点评:犹豫,就是心理矛盾,内心冲突。在特定的情势下的犹豫是人之常情,即使武松也不例外。关键是犹豫之时如何抉择取舍,是否当机立断,这也是杰出者和平庸者之间的重要区别。课文中这一段细致的描写,课堂上这一段较长的对话,绝非可有可无。它清晰地展示了武松从犹豫到决断的心路历程,为后文写景阳冈打虎作了必要的铺垫。】
师:有人说,文章这样写有问题。如果让我来写,我就写:武松看了公告,然后毫不犹豫地主动上山打死老虎,为民除害。这样好吗?
生:人毕竟打不过老虎,他怎么可能主动去打?
师:是啊,武松以前打过老虎吗?
生:没有。
师:所以,他一听说山上有老虎,就说我上去打死它,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这样写真实不真实?
生:不真实。
师:他写武松“害怕了,要面子,自己安慰自己”,这样写真实吗?
生:真实。
师:真实!这就是武松的犹豫,武松的胆量!(板书:犹豫、胆量。)
【点评: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武松乃血肉之躯,本是个普通的人,他也会害怕,也会要面子。但是武松又是一个杰出的人,他有胆量,有气魄,有本事,所以他才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四、打虎——研读动作,体会“慌乱”
师:不管怎么说,武松还是上山了,最精彩的打虎场面开始了。我们来读打老虎的场面。先请一个同学来读打虎的第一段。
生1:(读)“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流利。但是,他放的是慢镜头吧?(生笑)我们再来试试,读出紧张的气氛,语速要快!
生:(语速很快地读)“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师:这样读才能再现场景,一起读一遍,要读出武松闪得快。
(生齐读)
师:大虫的所有动作,都突出了一个字——
生1:快。
生2:猛。
生3:凶。
师:快,猛,凶。我们要通过朗读把这些读出来。我先问问你,这一段实际上是写谁在进攻?
【点评:大虫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再闪三闪,均在毫发之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浓缩成三个字:快、猛、凶。这是引导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此时,教师又让学生回到文本,通过读来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而且使武松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由隐而显了。】
生:大虫。
师:谁在防守?
生:武松。
师:我问你,大虫做了三个进攻动作,分别是——
生:扑、掀、剪。
师:武松也做了三次动作,但是这三次动作用了一个字叫什么?
生:闪!
师:好!现在我们明白了,大虫是扑掀剪,武松是闪闪闪。是这样吧?
生:是。
师:(指一个学生)你就是大虫,来,我请你做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掀!你把这句话读一读,你一读就知道怎么掀了。大虫背后看人——
生:“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做相应动作)
师:你先看前面大虫扑过来,武松往旁边一闪,现在武松在大虫的哪里?
生:背后。
师:对,背后,所以大虫要背后攻击。这个大虫是个高手啊,知道现在回头来不及了,怎么办?
(一生表演“大虫”用腰胯掀的动作,师生鼓掌。)
师:掀完了还不算,还有一个动作更难做,要用尾巴一剪!怎么剪?读这句话——
生:“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师指导生用手当尾巴,表演“剪”的动作。)
师:大家想想,假如老虎的尾巴碰到武松,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受伤。
师:假如老虎的腰胯撞到武松,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很危险。
师:是啊,一切都在瞬息之间!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演之后慢慢读,细细读,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打虎的情景。这样指导学生读书,有趣有效。学生学习了语言,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师:我们慢慢读,细细读,边读边想象,再现了打虎的场景。老虎扑掀剪,武松只用了一个动作——
生:闪!
师:我把它换一个词,换哪个?
生:躲。
师:哪个词语好?
生:闪的速度很快。
生:用“躲”的话说明他很胆小。
师:所以他是闪,闪了以后就是后面的进攻,这叫以退为进。
【点评:换词比较,足见作者用词之精妙。看,一个“闪”字,武松的英气、豪情、胆识尽显无遗。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语,必要时咬文嚼字,值得提倡!】
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你们来读写武松的语句,我来读写老虎的语句。力求读出紧张的场面。
【点评:武松一闪又闪,化险为夷。先挫其锐,避其锋芒,再蓄势待发。看!武松是怎样收拾大虫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教学过程波澜起伏,起承转合,过渡承接自然流畅,可见教师的功力。】
师:大虫扑完了,该谁打了?
生:武松。
生:(读)“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师:好,这两句话跟我读一读: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生接读)
【点评:此处,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烘托了气氛,读出了气势,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形象,也为学生树立了朗读的榜样。此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找出描写关键动作的词语。的确,说的不如做的,英雄行为更能表现英雄的精神品质。】
师:好,武松动手了吧?可惜,唯一的武器——哨棒断了。这一次武松要赤手空拳面对老虎进攻,我们来看最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一段我来读,但是你们有一个任务,这里面武松做了很多动作,你们边听边把最关键的动作找出来。(师范读,生听读,梳理出几个关键动词:跳、按、踢、打。)
师:武松有几个关键的动作。第一个是什么?(生:跳。)第二个是——(生:按。)然后他就干什么?(生:踢。)最后是——(生:打。)在这四个动作中,有一个动作至关重要,是武松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的关键。你认真比较一下,是哪个动作?
生:按。按住老虎的头,他就控制住了老虎。老虎的爪子、尾巴、腰胯都不能用劲了。这时他才可以踢老虎。
师:对啊,按住老虎,转败为胜!这个动作最关键!
【点评:行为由若干动作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语品读,不但使武松打虎具象化,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辨析哪个动作最关键,看似平常,却是引导学生去分析事情的关键点,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师:打虎过程异常紧张。你觉得武松整个过程的表现怎么样?
【点评:让学生说说武松打虎过程的表现,是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由放到收,由开到合,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特色。】
生:非常勇猛。
生:动作很快。
生:惊恐。
师:惊恐?武松在打虎过程中,他是不是非常冷静?
生:不是。
生:要不他也不会拿棒打的时候棒就折了,武松有点惊慌。
生:武松按住老虎之后,是乱踢,说明他比较惊慌。
生:武松是“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是乱打,也说明他慌乱。
师:但是从“按”这个字,我们也看出武松具有超人的气力,如果是你去按,我估计老虎一抬头,你就到树上去了!(生笑)从这一段我们看出了武松的慌乱和武松的力量。(板书:慌乱 力量)想不想看看武松打虎的场面?
生:想!
师:注意:一边看,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感受惊险的场面。(播放《武松打虎》录像)
【点评:教师这里的提示十分重要:一边看,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看语言描写如何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
师:惊险吗?过瘾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打虎的场面。你们读,我来闭眼想象画面。
(生齐读,在对话处分开对读。)
五、总结拓展
师:真过瘾!好像看见真的一样!你们发现没有,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从头来梳理一下阅读的感受,就会发现:武松酒醉要上山,我们的心就——
生:提起来了。
师:后来店家劝他,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了。
师:结果他不听,我们的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当他看见了公文,我们以为他要回去,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来了。
师:结果他非要上山,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老虎一攻他,他躲过去了,我们放心了;拿起棒一打,折了,我们的心又提起来了。整个过程我们的心随着描写一起一伏,一提一放!这就是——一波三折!武松打虎真过瘾,我们读书真揪心!
师:(指板书)你们看见没有,第一排我写了这几个字——
生:倔强。
生:犹豫。
生:慌乱。
师:这些,其实都是我们一般人身上都有的,对不对?所以这个叫什么?
生:人!
师:但是第二排写武松的酒量,胆量,力量——这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生:不是。
师:这是——
生:神!
师:清朝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讲了一句话,讲到武松,他说“武松是人,也是——(生:神!)他有人的——(生:倔强。)神的——(生:酒量。)人的——(生:犹豫。)神的——(生:胆量。)人的——(生:慌乱。)神的——(生:力量。)
【点评:教师引用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适时、准确。当然,金圣叹的评论是对武松一生英雄行为的总结,而武松打虎不过是刚刚拉开了序幕。许多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即将展开。此时,本课的拓展延伸就顺理成章了。】
师:这就是《水浒传》中最闪光的英雄,千百年来人们最喜欢的好汉!施耐庵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位亦人亦神的好汉——武松。关于武松,《水浒传》一共有十回书描写,他还有很多故事,谁知道?
生:斗杀西门庆。
生:醉打蒋门神。
生:大闹飞云浦。
生:血溅鸳鸯楼。
师:对,最后武松上了梁山。同学们,看看武松一生的经历,你觉得他只是打了一只虎吗?(生答)对!除了景阳冈的猛虎,人间的恶虎他也打!欺男霸女的西门庆——杀!强抢豪夺的蒋门神——杀!陷害好人的张都监——杀!武松的一生,就是打虎的一生!这些故事你们随后去读《水浒传》。下课!
【点评:留下回味的余地,留下故事的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时再要求学生读整本书,就不勉强了。】
【总评】
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是一堂渗透了课改新理念的好课,是一堂体现语文特点,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有特色的课,是一堂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充满童趣、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采用“读、思、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关键词语,通过读书,让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又通过抠关键词语,回归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还通过“议”,让学生自行揣摩,探究字里行间背后的意蕴。“议”后多有小结归纳,意在从形象到思想,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中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有分有合,分合有度;有疏有密,疏密有致。学生活动面大,参与度高,教师只是从旁指点,在关键时点拨疏导,在衔接过渡处穿针引线,表现出教师极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由话本演进而成书。作者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不像西方小说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教师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对人物的语言主要通过“读”来体会,对人物的动作,除了“读”,还通过“演”来加深印象,从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武松打虎”作为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即不畏强权、迎难而上、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英雄故事,不应以类似“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所谓的“现代解读”来曲解“武松打虎”的文学形象和思想价值。
教学总会有遗憾。本课有几处议多读少,失之于“碎”,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