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反思在前
近期对自己的课堂并不满意,感觉教学进度慢,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少,但似乎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和思考并不多。
进一步反思,我发现问题的症结可能出在过分注重教学设计,忽视文本解读上,太过重视我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以至于有时下课,我发现自己根本想不起学生对那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如何回答的。
此外,在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时,只要是好的环节,都想拿来试试,反而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攻克,时间不够用的一连串问题。
基于这些,这几天的课堂,我尝试着做减法,回归朴质的课堂,减少花哨的形式,立足文本,挖掘文本写法的特点,深层的情感。
1)在教学设计上,不去追求环节的多,而去寻找能引领一篇文章学习的“核心问题”。
2)真正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基于他们的回答,追问引导,而非满脑子想着下一个环节。
课堂实录
基于以上思考,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下面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的课堂记录。在此之前,第一课时落实的教学点是:
1)分析本课重难点字词;2)通过介绍“抗美援朝”战争,引导学生走近文章;3)梳理清楚本文两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基于此,第二课时在设计时,就重点抓住了一个大问题,即从课文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父亲怎样的内心?看到了一位主席怎样的内心?引导同学们去关注和分析毛泽东双重身份下的的“动作、语言、神态”。
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为“一品一练”,通过师生问答,反复追问,提供补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品鉴描写,走向人物心灵深处;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达人物内心。
环节一:品读描写,感受内心
师: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展现出了他的两重身份,父亲vs主席,这两个身份就好像位于天平的两端,拉扯着毛泽东的内心,也拉扯着我们读者的内心,下面就让我们细读文本,去看看你从课文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父亲怎样的内心?看到了一位主席怎样的内心?先来看天平的一端——父亲,能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他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悲伤的父亲,从“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能看出他内心的悲痛,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可能已经翻江倒海,想了无数的事情,他可能在回想过去与儿子相处的点滴,在想抗美援朝战争中,有无数想像岸英一样再也回不来的青年人,也有无数像他一样痛苦的父母。
师:说得真好,毛泽东还有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还有可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下文说到“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在第二部分里也有相似的语句,“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再相见了?”这都表明在他的内心,还希望这一些不是真的,希望这些都是个玩笑。
师:人面对重大的打击时,都会不敢相信一切是真的,你能把处在不同文段,但是有相同情感的地方找到,放到一起去分析,这是非常棒的!你还从那些地方还是到了毛泽东痛苦的内心?
生:我从“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能感受他内心里的难过。他可能还会感到自责和后悔,毕竟在当时是他同意孩子去抗美援朝的,如果当时阻止了他,那岸英可能就不会死。
师:能读出自责来,很有自己的想法!读一读这则材料,想一想,如果时光能重来,你觉得毛主席还会同意岸英去朝鲜吗?
生:我觉得毛主席虽然在内心自责,但是再让他选,他可能还会同意岸英去的,因为看材料,在毛岸英的成长中,毛主席一直在让他去苏联、农村去锻炼,去抗美援朝也是一种锻炼。
师:毛泽东爱岸英吗?他爱子的方式不是宠爱,那是什么?
生:是让他不断经受历炼,成为一个能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生:他希望孩子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毛泽东对岸英的爱,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到这位“中年丧子”的父亲的内心?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你从这觉得哪里感受到了怎样的心情?
生:我从毛主席的动作“站、仰、望、强忍”能感受到内心的纠结痛苦,他仰起头,就好像要把将要流出的眼里再流回去。
师:丧子之痛如此剧烈,他为什么要“强忍”着呢?痛痛快快哭一次场不好吗?
生:他不能哭,他还是一位主席,自己情绪不能有那么大的波动。
生:他可能还要继续指挥很重要的事情,不能让自己的情感那么剧烈。
师:你能结合毛泽东天平另一端的身份——主席来继续分析,这种联系的思维真好!既然情感不能直接外漏,也不能去哭去说,那么这种不舍之情,便通过一个神态表现出来,是怎样的神态?
生:“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在众多的描写中,动作、语言往往是我们容易注意到的,而神态却时常被忽视,而那些专业的作家,细致的观察者,总能敏锐的捕捉到人物的脸上的细微变化。本课中,你都关注到了毛主席的哪些神态?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刚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他的愁就皱在了他的眉头里,决定是否要签字的时候,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这个目光到后来有变化吗?
生:有变化,后来变成了“黯然的目光”,或许是他知道,儿子真的回不来了。
师:人们的脸上能传递出很多的信息,我们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以及他们之间不同状态的组合,都能传递出不同的信息,生活中,我们也要去做能“察言观色”的人,透过人物的神态、言行,去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
师:经过刚刚的讨论,我们深入的了解了一位父亲的心,你是否理解,为什么“岸英安葬在何处”这一抉择,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如此艰难的抉择?
生:因为作为一位父亲,他想见儿子最后一面,想再看看儿子。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不公平,搞特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补充资料,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近19.3万中国志愿军牺牲在了战场上。】
看完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想法?
生:有几十万的烈士都无法回国,这个数字让我看了很痛心,毛主席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只想着自己,只是作为一个父亲去做决定,他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
环节二:基于情感,想象画面
师:从这样一个艰难的抉择中,我们也看到主席的责任与担当。我们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品读,逐渐走入了毛泽东的内心,试想一下,抚摸着岸英的遗物,毛主席度过了多少个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闭上眼,走近毛主席的一个夜晚,贴近他那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给大家15分钟的时间,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毛主席的一个夜晚。
【在这里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在评点的时候,引导同学们重点欣赏同伴在语言、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分享之后,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