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7 五年级 浏览:

 跳水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跳水》是统编五下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面”, 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自然之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从教材的编排可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依据本课的课后习题,我把课文教学的目标锁定到以下几个方面:1.能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小标题的提示下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2.关注文中描写水手们“笑”的语句,揣摩水手们的表现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3.能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领悟到他救孩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根据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一、质疑课题,理清基本要素,指导练讲故事
 
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谁跳水?他在哪里跳水?他为什么跳水?他跳水后遇到什么情况?
 
在默读课文之后,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跳水的人是一个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他从桅杆顶端的横木上跳到了海里;他跳水的原因,是他的爸爸用枪逼迫的。
 
说到这里,再引导学生进行追问。
 
生1: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孩子跳水?
 
生2:因为孩子当时走在了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急,船长用枪逼他跳水,是为了救他。
 
师:继续追问。
 
生3:孩子为什么要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
 
生4:因为孩子想去取回挂在横木一头的帽子。
 
师:还可以继续追问。
 
生5:帽子为什么会挂在横木一头呢?
 
生6:因为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非常放肆,摘下孩子的帽子逗孩子,孩子想拿回帽子,便去追猴子,猴子把帽子挂在了横木一头。
 
 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梳理,很快弄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讲故事之前,再理一理故事的基本要素,地点是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时间是“这一天”(具体年代不详);人物有“船长的儿子”、水手们、船长、猴子,这些“人物”中,主人公是船长的儿子。此时,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语句,学生找到了关键词句。支架搭好了,学生讲故事时,思路清晰,能把故事讲得比较完整。
 
二、对应分析,了解发展路径,探寻内在联系
 
课文中,由于这艘帆船环游世界后,“正往回航行”,又逢海上风平浪静,所以人物都很放松,连猴子都是如此。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也知道大家拿他取乐,猴子的每一次“放肆”都在笑声中升级。“放肆”是怎么升级的,即“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采取“列表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圈出“笑”,然后与对应的猴子的表现、孩子的表现关联起来进行对比,“笑”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