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中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明确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课文插图”。这一教学方法的提出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时我致力于根据文本结构特点,在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体验情感,发展语言,力争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人文主题编排了一首古诗《静夜思》以及《夜色》《端午粽》《彩虹》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彩虹》作为本组课文的最后一课,不仅要体现语文要素训练的巩固过程,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课文以小姑娘的想象内容构成,不仅奇特且充满了趣味,易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本课插图能准确表达文字信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因“帮助家人而高兴”的心情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和插图对话,鼓励学生观察、推论、想象,从而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同时,教师应巧妙地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在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带领他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情感,练习表达。
本课2、3、4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问句串联起来的,是练习读好问句的好材料。每段的第2句话都是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语言特点非常突出。且课文表达生动,趣味性强,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练习。
三、学情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优势与劣势。学生喜欢阅读充满童趣和新奇想象的作品,所以容易与小姑娘产生情感共鸣,这为学生体会课文情感,交流自己阅读感受提供了依据。经过之前的学习,特别是本单元前2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进行了读好长句的训练、具备根据图画阅读的意识,班中接近半数的孩子有表达自己想象的愿望。
以上学生的能力还只是初具雏形,需要通过更多的语言实践逐步提高。对于“关心家人”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展开想象并表达是我班学生的软肋。
基于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4点:
1.复习巩固学过的生字和认读字,会写“高、兴”2个生字。
2.理解并积累“荡来荡去”式的词语。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由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4.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补白”等方法感知纯真的想象世界和我对家人的关心。其中,3.4两条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时教学流程划分为复习引入、阅读理解、指导书写3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整体阅读,圈画信息,聚焦情境
(二)阅读理解图文对照,理解内容,感受关心展开想象,练习表达,深化主题
(三)指导书写五、教学过程:
下面就“阅读理解”这一板块做重点说明。
1.整体阅读,圈画信息,聚焦情境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提取信息”能力是需要着重进行培养的。在进入深度阅读之前,教师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他们找一找“看到彩虹,我都想到了谁的什么?”当学生完成阅读全文提取信息这一“任务”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质疑: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些呢?于是目光聚焦到每个具体场景的描写中。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感受关心
理解课文词句的内容,既是学生有感情地读好长句的基础,更是他们感受人文主题的基础。本课插图不仅准确表达了文字信息,而且能帮助学生感受人物情绪。因此,第2、3、4自然段的学习,我都围绕插图开展教学环节设计。
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请学生自读后看插图说说“我正在用爸爸的水壶做什么?哪句话告诉你这个内容了?”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注意力直指本段的反问式长句。这样做学生首先理解了句子结尾处虽然是问号,却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我用爸爸的水壶下雨。”其次自然过渡到,“我为什么要用爸爸的水壶下雨呢?”学生从文中自主找出本段最后一句,并推论出不想让爸爸去浇田的理由。此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读本自然段的第2、3句。“烈日炎炎,爸爸已经累得汗流满面,如果……?”“该吃午饭了,爸爸还有一大片田地没浇,如果……?”这时,学生的朗读不仅带着理解,更是带有感情的。教师顺势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我”对家人的关心。“我这样做,爸爸高兴吗?为什么?”“我高兴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本段学习的起点是插图,结尾处再回归插图,学生看到图中的“我”嘴角上翘、面带微笑,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帮助了爸爸,所以我很高兴。”此时,再读第2自然段,孩子们的表情也变得愉悦起来了。
有了第二自然段学习的基础,第三自然段在学生通读后,我引导他们发现编者没有为本段安排插图。于是,我以“请你配插图”为本段的学习抓手。我为学生提供了3幅不同状态的小姑娘图片,首先要求他们听老师读读这个自然段,根据课文选一选哪幅图能准确表达本段内容。学生们不仅能根据课文内容选对插图,并能说明原因,达到了理解反问长句的目的。其次我追问学生不选择第1幅图的原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好反问长句。最后追问不选择第2幅图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关心家人,心情愉悦”的主题,有情感共鸣地读好本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除了像以上2个自然段一样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读懂“我为哥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外,我侧重于让学生看着插图第一次展开想象说说“图中的我闭着眼睛,面带微笑,在想什么?”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把握他们对“关心家人,心情愉悦”这一人文主题的感受程度。
3.展开想象,练习表达,深化主题
教材中的人文主题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最终也该回归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中去。孩子们是不是真的受到了“关心家人,心情愉悦”的熏陶,还需要通过他们外显的表达。同时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是学生积累和发展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我引导学生第二次展开想象:“是啊,在家里,关心亲爱的爸爸妈妈,关心家人是一件高兴的事。你能想到家人常做的一件事或者他们有什么愿望吗?”邀请多个学生表达后,再请他们模仿课文的形式说说自己如何关心家人。
课堂上有的孩子说:“爸爸,你的台灯呢?如果我举着它,走到彩虹桥上再打开,不就更亮了吗?你高兴吗?”有的说:“姐姐,你最喜欢的发卡呢?如果我把它拿到彩虹上,不就变成蝴蝶了吗?你带着它,高兴吗?”虽然孩子们的表达不是那么规范,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对家人的爱。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情感目标的达成,实现了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