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评课稿第一篇:
《乌鸦喝水》评课
xx老师的这一堂课上得既充满语文味,又富有情趣。老师于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入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中,课上学生个个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已被老师完全调动起来了。
一、识字教学,稳中求新
关于识字教学,聪明的学生也能有模有样地说一些。这课生字不多,“乌”“鸦”这两个字连起来识记,乌鸦是一只鸟,所以“鸦”字是鸟字旁,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学生感觉非常有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还有另一组形近字“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xx老师引导学生,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喝、渴”的区别,“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二、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感悟。
xx老师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采用了“读读”、“说说”、“做做”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可以说这些教学活动是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如: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处”一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到处”一词,老师引导学生看图想象:乌鸦会怎么找呢?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乌鸦找水的辛劳、以及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
xx老师还通过演示放石子,引导学生观察乌鸦是“一颗一颗”地把石子放入瓶子中的,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水是渐渐升高的,引导理解“渐渐”。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下用嘴巴衔着石子一颗一颗放入瓶子的感受,学生由衷感叹:“乌鸦喝水真不容易呀”,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周老师的这堂课立足于文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三、朗读指导层次化
这堂课,xx老师对课文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二个层次:读正确、读好听。读正确,xx老师是通过逐节朗读、正音,把课文读正确的。读好听,周老师是通过抓重点词、关键词、演示法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听的。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曲折,乌鸦经历了找水,看见水,喝不到水,最后通过努力又喝到水这个过程,随着事情的变化,乌鸦的心情也是很不平静的,在朗读中,周老师还引导学生在体会乌鸦变化心情中读。
乌鸦喝水评课稿第二篇:
《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人教版语文一下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有童趣及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徐丽曼老师所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一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找、办、法”等难写的字;二是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新意,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交流很到位,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本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言语训练”,以下针对这一主题,我浅谈自己对本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徐老师在导入部分非常贴切,由图到字,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出“乌鸦”二字,并及时抓住学生学生兴趣,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说话,“乌鸦的‘乌’为什么中间没有点?”学生集体展开想象,并纷纷举手回答,当老师说乌鸦的眼睛被羽毛遮住了,所以看不到眼睛了时,学生就有疑问了,那“乌”是什么意思啊?老师立即出示一张乌云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乌”是黑的意识。老师又马上让学生用“乌黑”组词,课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言语训练。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但是徐老师急于教学,直接将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说话机会,言语训练就被限制了。但总得来说,徐老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及说话的兴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二、抓“到处”,引导说话,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徐老师抓住第一段展开,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是仔细观察,这四句话是紧紧联系着乌鸦的内心变化的。徐老师在这四句话中又有取舍,着重抓住“到处”二字层层展开分析。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由字到词,再由词入句,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乌鸦喝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发生,究其原因是它口渴了,所以才会到处找水喝。老师就紧抓“到处”,让学生体会当时乌鸦的心情,这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老师又让学生好好地训练了言语。但是徐老师可能考虑教学时间,所以过于浮表,没有完全让孩子充分展开体验与训练,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的,这样就没有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也不是很扎实,这是美中不足的。
其实,在精读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多加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孩子自己说,这样对故事的掌握就深刻了。比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里就有两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一是“口渴”,乌鸦为什么会口渴呢?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到处”,乌鸦会到什么地方找水呢?学生同样能展开说话。不要觉得这是很幼稚的问题,一年的孩子,他们本来就还是幼儿,这样问题真是训练他们说话,训练他们想象的好问题。
最后,承接单志明老师的一句话:“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教材中的价值是什么?”是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本的价值,把故事放大,不要只看到故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价值所在。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