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