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五月五,是端午……”过端午,吃粽子是孩子们的乐事儿。课文《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并点到即止地渗透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来历。
一年级的教学,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便是识字写字。这一课要求会认“端、粽、节、总、米”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要求会写“午、节”等7个字。生字这么多,我们怎么教?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开展识字教学:一是分类识字,二是遵循字理规律识字。
1.结合偏旁识字,尝试“看偏旁,猜字义”,认识“端、粽、总、知、据、念”6个字。
2.联系实物识字,让学生了解“米、豆、肉、带”这4个字。
3.运用组词等方式,在具体语境中识记“节、间、分”。
关于要写的字,同样根据笔画规律,分类练习书写:一是观察“午、真、豆、节”中横画的变化,练习写好长横,要求写平、写舒展;二是在“分、米”的书写中关注“撇、捺”的书写。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有一项,便是朗读。因作者使用的是儿童口吻,所以文章易懂、好读,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但课文中大量出现了“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美滋滋”等叠词,特别适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叠词的积累和运用训练,以丰富学生的表达。
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识字,发现“米”的秘密
1.粽子实物,引出课题。
瞧,这是啥?爱吃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粽子有关的课文,谁会读课题?
2.课题里藏着两个生字呢,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的部首是什么?(板书立字旁、米字旁。)
3.认识部首,学习生字,发现“米”的秘密。
(1)学“米”“粽”,辨异同。
①火眼金睛瞧一瞧,“米”和“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谁来猜猜,为什么米变成米字旁时,捺要变成点呢?
(指导发现:“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米”最后一笔变捺为点,两部分才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③拓展规律:对呀,中国人讲礼貌,中国字也一样,当左边的部件最后一笔是捺时,都会很有礼貌地把脚缩回来,变成点。
出示:木—相,禾—种,火—炒,又—欢。直观感受左边偏旁最后一笔捺变点的规律。
(2)析“米字旁”,寻规律。
继续请学生猜猜,为什么“粽”的部首要用“米”?(因为粽子是用米做的)你还知道哪些跟米有关,也是米字旁的字吗?
你们太厉害了,一不留神就揭晓了3000多年前古人造字的秘密。这就是——看偏旁,知字义。(板书)
(3)举一反三,学“立字旁”。
利用这个方法,你能猜出“端”是什么意思吗?试着组组词。你还知道哪些立字旁的字?
二、随文识字,巩固识字规律
1.学习第1自然段,语境识字。
(1)出示“端午节”,认读“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2)喜欢过端午节吗?分组比赛读读第1自然段,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就能猜出谁最喜欢过端午节。(指导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积累叠词。
(1)这一段中有3个词非常有意思,看——(出示句子,叠词画线。)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机总结:像这样用重复的字组成的词,我们给它取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叠词。
(3)这样的叠词有什么好处呢?咱们来比一比就知道了。(出示)
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青的 白的 红的
师生对比读:听一听,你更喜欢哪组词?为什么?(重点感受:叠词读起来更好听,而且颜色显得更浓更美了。)
(4)我们也来用这些叠词夸夸
外婆包的粽子吧——(出示,仿说。)
白白的糯米 的枣
的粽叶 的粽子
(5)把这些词语送进句子,你还能读好吗?
师问生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①师:什么颜色的箬竹叶?什么颜色的糯米?什么颜色的枣?
青青的什么?白白的什么?红红的什么?
生: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指导:“的”要读得又轻又短。)
②师:粽子是用什么包的?里面裹着什么?中间有什么?
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③小结:你们发现读长句子的方法了吧?朗读时一眼看一个词语,而不是单个的字。朗读起来节奏分明,让人听了舒服。
3.学习第3自然段,看图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第3自然段。
(2)图文对比识生字。
这一段里边藏着3个生字。谁能看图片,把生字宝宝送进去?
(出示图片及象形文字,选填生字:豆、肉、带。组词带读。略。)
(3)猜读游戏促朗读。
①我来读,你来猜,老师最爱吃什么粽:“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②学生轮读,大家猜:从他的朗读中,我猜他最爱吃的是 粽。
(4)仿课文,用“又……又……” 说句子。
如果还能用上“又……又……”介绍你爱吃的粽子的话,相信别
人听了,会让他们流口水。出示图片及句式,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图略):
我最爱吃 粽,咬上一口,真是又 又 。
4.学习第4自然段,看偏旁猜字义。
(1)看微课,了解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练习读好第4自然段。
(2)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猜出“念”为什么是“心字底”了吗?
三、学写生字,发现汉字书写规律
第一组字:午、真、豆——横画规律
1.这节课咱们先来看这三个生字。(出示午、真、豆。)
会观察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这三个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横画比较多。这么多的横画,我们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指导学生观察:
(1)横画长短不一。
(2)只有两横时,哪笔长,哪笔短?
(3)如果有三横以上呢?(中间最短,底下最长。)
总结:长长的一横放下边,就像一只有力的大手,把字稳稳地托住了,所以,这一长横要写得平而舒展。
2.微课展示横画最多的字——“真”的书写。
3.学生自己观察、练写:午、豆。
第二组字:米、分
1.观察“米、分”两个字中“撇、捺”的书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重点引导:
(1)撇、捺要舒展;撇稍短,捺稍长。
(2)“米”中的撇、捺都从田字格的中点起笔,“分”中的撇、捺则要分开。
2.自己练写,当场评价。
四、拓展作业,运用识字规律
今天我们不光读了课文,学了生字,还发现了一个学生字的有效办法——看偏旁、知字义。学了会用,才是真学,所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后仔细思考,“知、据、胆、晚、思、拿、镜”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偏旁?你能猜出来它们和什么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