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青蓝工程“才俊课堂”展示课中我执教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授课已结束,所谓展示课,对我来说四十分钟并不出彩的“展示”倒是一晃而过,磨课的过程却总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每次课中暴露的问题总能让自己不断找到新的反思点,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师父和办公室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三次磨课的过程中自己能够感觉到一节初具雏形的课在一点一点被完善,然而直到正式讲课前,识字环节的设计依然觉得漏洞很大,但是受制于后面的环节限制,一直也想不出该怎么去调整。讲课结束后,刘桂彩老师给了我一篇杂志上的《端午粽》的教学设计,仔细研读这篇教学设计后,再结合程主任对这节课的点评指导,对于这节课中在先前不知如何完善的漏洞上和先前并未察觉到的不足之处又有了一些启发。
字词学习要夯实
在听了其他老师的课后发现,随文识字的效果比集中识字的效果要好,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的效果更好。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字词学习我主要以集中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记忆。其实,对于中下层次的学生来说,单纯集中学习字词难度比较大,即便是集中识字,也要在生字不断复现中强化记忆和理解。
题目中的“端”字,我只让学生通过这个字认识了一个新偏旁“立字旁”,对“端”字的识记并未到位。其实可以利用扩词法识“端”字,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这样学习才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对于“粽”字的学习,当学生知道了“为什么‘粽’字是‘米字旁’”后,可以继续给学生补充“还有很多米字旁的字,如,粽、粮、粗、精、粉等,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本课中对于“豆”字的学习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其实“豆”字相对于其他生字来讲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生字,有些生字比如“据”“知”等反而相对“豆”字更难一些,所以在对生字学习的处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简单的简单学,难的重点学,才能学有所得、提高效果。
“朗读”,语文课堂永远的主旋律
“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这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一到端午节 一锅粽子 一颗枣 一掀开 一股清香 一口粽子 一小篮”,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律的复习巩固,可以在读好短语的基础上再放回句子中巩固练习。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长句子的朗读学习就集中在了第二自然段“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两句。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把让学生从语句中提取信息抓得过重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提取信息、概括信息过于拔高要求。本段的学习重点是读好长句子,其实只需把短语放在句子中简简单单引着学生读好句子即可,句子读好了,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内容了,在此基础上继而引导他们关注表示颜色的叠词,体会“粽子的好看”,并拓展类似词语积累词汇,也为后面的“小试身手”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