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问题探究

时间:2022-06-28 六年级 浏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2)那一受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
3)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4)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点儿辛酸,也带一点儿调侃意味。
2)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3)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的这种玩法的喜爱。
4)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3、文中的一些语句,具有夸张的色彩。“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豁口既宽且长,大词小用,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建立了赫赫伟绩”,夸张,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表现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