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5 三年级 浏览:

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个粗瓷大碗》是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将学生在前面阅读方法“默读”应用于阅读实践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语文要素的表述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的目标是一致的: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怎么学习略读课文已经有了清楚的了解,那就是对照题目下方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你还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为了让学生在未学习课文之前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结合教学前面一篇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观看白求恩的影视片能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的实情,我将“查找有关赵一曼的资料”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项任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提示学生可以寻求家长帮助,有条件的可以打印,或者上网找到相关资料后摘抄到本子上,目的也是在于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意识。

教学伊始,我由生活中常见的碗说起,引出课题后,出示人物简介,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赵一曼的资料,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前一天布置这项任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学习完再布置的话,就少了检测环节,虽然搜集资料并没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完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感兴趣的同学才会搜集,这样也能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其他学生。

虽然本课唯一需要学生完成的要求只有一个,即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但还是应该给学生出声朗读的时间,朗读的作用也是魔都替代不了的,特别是初读课文环节,至少要保证学生能读正确,接着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才能达成理解文章大意的目标要求。

在研读课文环节,我也有查找资料的经历。课文第六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野菜、草根不说了,都知道,但是这个“橡子面”是什么呢?以前只听过青稞面,这个“橡子面”真没听说过,上网查了下,才知道原来是橡实(橡、栎树的果实)磨成的粉,可以充饥,味苦。课堂上,我把这个情况也告诉了学生,学生对当时部队艰苦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提示中的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全班交流环节,我让学生自由交流,学生说的很多时候是印象深刻的片段,如有的学生提到:通讯员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拒绝了;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进锅,从另一口锅盛了半碗野菜粥;赵一曼的粗瓷大碗“丢”了,成了七班的菜盆。我提示学生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有一回”、“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然后让学生尝试将同学们提到的片段用时间词连接到一起,完整的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通过学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赵一曼,学生有说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有说关心战士的,有说艰苦朴素的。至此,赵一曼的伟大形象已经留在学生心中。

最后的提出疑问环节,有同学提到了赵一曼在倒掉高粱米饭,盛了半碗野菜粥时,为什么炊事员“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应该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从而让学习更有深度,不过自己似乎因为课堂时间的原因有些着急,几乎是由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现在想来实在不妥。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