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
(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满怀无限离愁别绪,在白日斜的时候告别久居的京城,吟咏着诗句挥动着马鞭,(马鞭)举处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天涯。落在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落花)要变成泥土把故枝滋养。
3.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具体方法。)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1.熟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