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我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观看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杨珖老师讲授的古诗二首《村居》和《咏柳》两节微课。杨珖老师以及她的备课团队给我们展示了小学低年段经典的古诗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两节微课的评价。
一、化繁就简重在目标
杨珖老师的《村居》和《咏柳》这两节微课,上课的主线是:先解决字词的读音,把全诗朗读一遍,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问题和自学提示,按顺序了解诗人和诗题并逐句分析古诗,最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古诗和练习生字。这一主线包含了完整的古诗教学的“核心骨”。
从这一“核心骨”来看,杨老师的课件并没有多么丰富多彩、夺人眼球,而是非常地朴素,甚至重复使用了一段视频和两段吟诵配乐,这似乎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线上教学不一样。我们一般认为,这段时间孩子因为疫情宅在家里,电子设备接触得多,对多媒体的内容比较挑剔,要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工具来吸引他们的眼球。杨老师课件的图片不多,主要以书本的插图为主,引用课外的图片只有几张,基本保留了书本的“原汁原味”。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教学工具丰富多样,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加入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使得学生对书本的形象记忆模糊,而走马观花地观看多媒体展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我们知道,书本都是专业能力超强的团队编撰出来的,有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特点,经典是经得起推敲的。只有回归书本,回归书本的文字和插图,经过反复的记忆强化,学生才能熟知课本,并逐渐构建起整本书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的学段记忆。杨老师的教学没有使用过多的多媒体工具,而是以课本为主,重视课本的插图,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本的理解上。她尊重“经典”,化繁就简,重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也完美实现了教学目标。
此外,杨老师古诗教学的PPT文字非常精炼。她介绍诗人时,用口头解说代替文字形式的简介,讲解每一句古诗时,没有展示整个诗句的翻译,不要求学生详细地翻译句子,只需知道大意和会背诵即可,这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也能让学生有所侧重地去学习。在展示学生的课堂问题和预设答案时,杨老师只选用3个经典的问题和答案,最多不超过4个。这些问题虽然不多,但都是有示范性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学生对于《村居》的问题是:作者是谁、“醉”的意思、联系生活的困惑,对于《咏柳》的问题是:“碧玉和丝绦是什么”、“二月春风和剪刀的关系”、“主题是歌唱柳树吗”。杨老师的这些做法化繁就简,抓住了教学的核心,重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了高效的课堂效果。
二、教学有法贵在引导
科学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杨老师在这两节微课中也渗透了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村居》一课中,她先从浏览单元目录开始,让学生知道这一单元是和春天有关的。她把诵诗会——《古诗二首》、找足迹——《找春天》、讲童话——《开满鲜花的小路》和播报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单元的知识框架。美国作家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这种阅读称为检视阅读,书中谈道:“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目录页是对整本书的基本框架的概括,就像出发旅行之前看地图那样”。如果只是专注一篇课文学习,这属于基础阅读,位于阅读的第一层次;而在预习和复习时开展基于单元目录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对知识单元有了整体的认识后,便进入具体课文的学习,这个环节贵在有疑。这时,杨老师通过展示带有学生问题的小便条和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及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殆”,都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易者”,意思是说“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杨老师展示的几个问题,几乎都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点,这些问题很有示范意义。
此外,杨老师在《咏柳》一课中,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古诗,使其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加深理解和记忆。在古诗的难字教学中,杨老师用会意字使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理解难字,如:《村居》的“醉”字,酒杯和人一起,意思是人喝醉了;《咏柳》的“妆”字,人在梳妆台梳妆打扮,理解为化妆。在朗读环节,杨老师重在用语言呈现画面,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又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三、专业素养赢在高度
十几分钟的微课教学,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是波涛汹涌后的宁静。一堂看似简单的教学课,只有在准备阶段付诸心血,才能使得呈现效果删繁就简、富有精华。
杨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优美,在介绍单元目录时,用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诵春天的诗会,感受春天的美景、乐景图,欢欢喜喜地寻找春天的足迹,沉浸在春天的童话,聆听春天的播报,看邓小平爷爷亲手植树”等一连串优雅的动词,让人耳目一新;在讲述《村居》的“醉”字时,描绘道:那长长的柳条呀,轻拂着堤岸,左摇右摆,真的是像陶醉在春天的水雾中,展现了柳条在春雨润泽中的清新迷人;运用古色古香的词语如:学堂、小家碧玉,引用梅饶臣的诗句“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极大拉近了诗人和读者的距离;预设“二月春风裁剪何物”答案,冰冻的河水、迎春花的花瓣、天空的燕子,天马行空等写意答案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杨老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能说会道。我也从中学到,单调乏味的语言会让学生麻木,而形象精炼的用词会令人心旷神怡。
杨老师的语言功底还体现在朗诵上。在朗诵古诗环节,,老师先范读、学生后练习,我惊奇地发现,每位学生在练习后都能声情并茂、松弛有度地朗诵出古诗,声,学生优秀的表现是对杨老师朗读水平最好的赞誉。杨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保持挺拔的站姿,仪态大方外或有俏皮,端庄和活泼浑然一体。微课中,杨老师没有过多的动作,在朗诵时,她随意的抬头、摆手等动作,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如此美妙。杨老师会在学生练习生字的时候,播放古诗吟唱的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心情爽朗地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写好中国字。杨老师的专业素养之高,让我真正见识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杨老师的《村居》、《咏柳》两节微课,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第一、古诗教学要化繁就简,回归书本,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任务;第二、课中注重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输入与输出知识;第三、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打磨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呈现如茶般醇香的课堂,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