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枫树上的喜鹊课文读后感

时间:2023-01-30 二年级 浏览:

 二年级下枫上的喜鹊课文读后感

 
课前游戏,“看看少了谁”和趣味找不同。不仅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连听课老师都在下面跃跃欲试。这个环节一来训练学生注意力,二来也顺势告诉学生,学习时也应该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学好。
 
导入环节,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喜鹊在干什么?她为什么在枫树上?喜鹊长什么样?还有枫树,枫树长在哪里?长什么样子?
 
接下来,老师要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带着问题读课文。正所谓学贵有疑,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兴趣,带着疑问阅读,目的性更强,效果也更好。
 
  整堂课没有集中识字环节,但是整堂课都有识字渗透。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自然段序号)之后,开始逐段讲解,带着提出的问题默读第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并划下来。提出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读后,老师问:枫树在哪?生:我们村渡口旁。大屏幕出示:我们村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
 
那渡口在哪?跟着作者去看。出示图片,依次认识什么是“渡口”,什么是“渡口边”,什么是“渡船”,什么是“渡口对岸”。随着教师边讲解边出示文字,学生会认生字“渡口、渡口边、渡船、渡口对岸”。
 
  个人觉得,徐老师的这种情境识字教学法,实在是很巧妙。特别是随着教师的讲解出示生词,一个生词引出另一个生词,这“串词”,串得真巧,串得真妙——绝不是那种简单地给一张图片,然后标上文字。相信学生对这几个词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但同时我也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几个生字词过得有点快。如果能够再多花点时间,再落实一点,估计课堂效果更好。在引出“撑船”一词时,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联系以前学过的白居易的《池上》,让学生做撑船的动作。
 
而在学习“枫树长什么样子”时,因为句子特别长,“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徐老师也巧妙地化长为短,采用一步一步扩句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
 
师:这课枫树像……    生:这棵枫树像一把太阳伞。
 
师:这棵枫树像一把什么颜色的太阳伞。生:这棵枫树像一把绿色的太阳伞。
 
师:“这把绿色太阳伞怎么样”?生:这把绿色的太阳伞很大又很高……。
 
这个环节,老师手上的纸条是“活动”的,短句一步一步扩成长句,反反复复读。当然,老师设计这个环节时则正好相反,是把长句一步一步缩成短句。学习时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搭台阶,降难度,有梯度。
 
在想象力训练环节“这把太阳伞有多高有多大?”又引出“蔽”和“荫”字的学习。“蔽”字采用了字理识字。然后是齐读。长句。齐读第一句,指名读第一句,教师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喜欢”。又从“喜欢这棵枫树”到“喜欢喜鹊窝”,而且是“喜欢极了”(“喜欢极了”什么意思,学生读,要读出“喜欢极了”),转入2-4自然段的学习:除了喜欢枫树和喜鹊窝,还喜欢什么?带着问题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表现“我喜欢”的句子。学生找出并汇报。在想象力训练“你觉得喜鹊会跟我说什么呢”之后,进行了梳理并出示:
 
我们村的渡口旁有棵枫树,我很喜欢。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是的,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
 
我真是喜欢极了。……喜鹊阿姨的鸟窝里有六只小喜鹊。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仿说训练,用不同方式表达喜欢:
 
_____________,我很喜欢。
 
____________,我喜欢极了。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
 
我真是喜欢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
 
都说低段的阅读教学是为识字写字和语用服务的,徐老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语言训练,得意又得言(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但是自由表达给学生的时间也不多,过得也有点快。如果对于能力强的孩子,能否让用四种形式表达同一种喜欢,这样学生的印象是不是更深刻呢,同时更加明白了一点:原来,同一种喜欢(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接下来是写字环节,选用了“姨”和“弟”两个字。步骤如下:1.齐读,观察并说说两个字的异同之处。2.教师范写,学生认真看。3.学生当堂写,教师提示三个“一”,巡堂指导。4.写后互评。
 
本来还以为差不多就结束了,没想到又接着学习了5-13段,默读,思考:还有什么是我喜欢的呢?看看你知道了什么?(鸟语)
 
师生:我听懂了他们之间的对话,也听懂了他们的学习。
 
教师小结:下面我们回到课前问题,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课前:提出问题——课中:解决问题——课后:提出新问题。)。
 
  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当堂检测:出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
 
   应该承认,徐老师上课的方法巧,形式新。识字方式多样,写字教学扎实、有默读训练有朗读指导,也适时进行了语用训练,在阅读课文中识字,在识字时理解课文。确实体现了“课文是一个例子”的理念,在课堂上训练,掌握方法,举一反三。
     
    就如评课时专家王老师所说: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朗读教学,识字写字训练,这些好的教法是应该传承。但在传承的同时,创新也是很有必要的。
    前面已经说了,徐老师的情境识字教学是很有特色的,还有语用训练(用四种不同的方式表达“我喜欢”),想象力训练,都是颇有创意的。
 
唯一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呢?就是徐老师过于追求一堂课的完整,课堂内容偏多,课堂节奏偏快,识字教学用力用时还不够。如果舍弃5-13段的学习,将这个环节的时间拥在前面的识字教学环节,这堂课应该就更完美了。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