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激趣导入,读解诗题
1.出示象形字“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体会古诗句中的“雨”的特点。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唐•武元衡 《春兴》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楚水结冰薄,楚雨为雨微。——唐•孟郊《旅行》 (冬雨如冰)
3.揭示诗题。(板书课题)
4.读解诗题。
题目告诉我们什么?简介“望湖楼”;“醉”字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出示象形字“雨”,学生观察后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再朗读古诗词中三句关于写“雨”的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雨”的特点,不仅尊重了学生本性,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营造诗文学习的情境,把学生浸润于中华文化的博大之中,通过品析字词,既知晓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诗句;②结合课文插图和相关工具书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然后和同伴交流一下。
2.检查自读情况。
3.相机学习生字“遮”,重点掌握字形,通过指导、描红、临写加以训练。
4.反馈阅读初感:
试着给这首诗加一个适当的题目。(学生板演、评议)
【设计意图】此课只有一个生字“遮”,着重进行指导,同时,还对“廿”“庶”教学延展,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在学生反馈对诗句理解情况时,采取给古诗加一个适当题目的方法,避免了生硬说诗句意思,而是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灵活地表达了自己的阅读初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品词析句,想象诗境
1.默读古诗,品读词句,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做适当批注。
2.交流: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是怎样的云?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品析词语“翻墨”。
②这是怎样的雨?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品析词语“白雨”和“跳珠”。
③比较诗句,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玉莲珠跳入船。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需要结合自身认知进行自我体悟。学生在引导下,通过想象、比较等方法,不仅较好地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喜悦,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语言感悟能力。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品析词语“卷地风”和“水如天”。
②结合图片,发挥想象,描述“水如天”的景象。
③拓展:
▲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fú qú),开过尚盈盈。——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④诵读诗词,体会意境。
(3)简要小结,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以画面启发学生思维,张开想象翅膀,然后分别补充苏轼的一句词和诗句,进行以词解诗,以诗点诗,既扩充了古诗学习的容量,又提升了学生对诗境的体验,还感受到了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诵读感悟,体会诗情
1.感受意境,诵读古诗。
2.感受诗情,诵读古诗。
3.走进内心,升华诗情。
拓展:“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内在情感。
【设计意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在诵读中不断设置诗境,体会诗情,再适时地拓展,学生猜一猜苏轼的内在情感,把对古诗的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还紧扣“翻墨”“跳珠”,带领学生品析诗句语言的精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如何遣词造句的方法指导。
五、走近诗人,领悟诗韵
1.诵读古诗。
2.安排课后练习,激起学生继续走近诗人的欲望。
课后读一读其它的四首同题诗,再读一读苏轼的生平事迹。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达成程度如何,直接反映出学习这节课的成效如何,也反映了教学目标意识。同时,教学结尾安排学生课后读读苏轼的其它四首同题诗,再读一读苏轼的生平事迹,不仅拓展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了解诗人的人生历程,走进诗人内在情怀,让源远流长的诗韵超出时空局限,达到“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