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昆虫备忘录课文读后感

时间:2023-01-31 三年级 浏览:

 三年级下昆虫备忘录课文读后感

 
终于读到汪老写活物的了。我知道汪老喜欢蝉、蝈蝈、蜻蜓之类的昆虫,以前读过他的一篇《夏天的昆虫》。按我的揣测,汪老不喜欢“大型”的活物,比如猫狗之类。我也是这样,小时候养过瓢虫、蚂蚁、蝴蝶以至小鱼、小虾、蝌蚪等,但是至今不喜欢猫、狗、鸟等,这是个人兴趣爱好使然、或者审美取向作祟吧?似乎齐白石喜欢的也多是丝瓜、葫芦等花草,虫鱼虾子等小型活物;一花一世界,一粒沙里见天堂。我喜欢的当下一位散文家王太生,也写过一篇《昆虫四小旦》,获此殊荣的分别是蝉、天牛、螳螂和纺织娘。
 
汪老这篇“备忘录”里提到的有蜻蜓、蚂蚱、瓢虫、独角牛、磕头虫、蝇虎和狗蝇,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叫“备忘录”,那么都可以包括进去;都是生活,都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曾经听过的声音。是呀,那个爱生活的老头子走了,真让人有点惆怅呢。
 
苍蝇也可以入诗的,杨万里写过“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挼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冻蝇》),小林一茶也写过: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
 
第一节“复眼”,却不是具体写某种昆虫,而是提到昆虫的一个器官,即眼睛。前面的铺叙都很平淡,精彩在最后两句话即最后两段——
 
“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
 
一是这两句话里的意思。蜻蜓、苍蝇的复眼我小时候也羡慕过,可是没像汪老那样去想过,如果人长?汪老否定了,具体理由他没讲,但是通过“那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态度,他还是倾向于生活的本真,不像那些“鸢飞戾天者”永无餍足,所以他在种时能写出《草木春秋》、《葡萄月令》。
 
二是这两句话里的语气。汪老那老顽童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真是个爱玩的老头,这真是个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生命充满了信心的真人。他的文字是用血和热气写的,不像有些板起面孔的堆砌。在那样的文字里你根本看不到人、看不到他自己在哪里?比如这段:
 
“记忆、历史和文学三者的本质共相是基于现实语境对‘过去’的一种有意建构(重构)。狄尔泰认为,不同的‘精神科学’在‘体验’和‘理解’之基础上共同创构一个‘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作为两个不同的精神‘关联体’,文学与历史相互阐发,共同创造一个整体的意义系统。安克施密特的‘叙述实体’概念是一个对‘过去’的不同叙述的集合体。‘叙述实体’非指称历史的客观存在,而是意指历史的‘图像’或‘隐喻’。‘叙述实体’的思考路径为我们架起一道沟通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桥梁。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以‘记忆共同体’为表征,‘共享的记忆’需要人为建构。作为共享记忆规范化与正统化之结晶,‘文化文本’是一个身份认同和历史传统的象征符号。”
 
——恕我、原谅我把别人的“成果”引用得太多,我并不是为了增加字数以混稿费。这虽然是学术性的文学评论,可是云里雾里、语焉不详,堆砌术语,读完了到底讲个什么,估计很多人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作文,还是要像汪老那样,你是为了传递信息,让人看懂的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