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优缺点

时间:2023-02-01 三年级 浏览:

 三年级下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反思优缺点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要求是写身边的一个有特点的人。教学设计的录课稿与初稿已相去甚远,回顾整个过程,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体把握,确定目标
 
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呈现了系统化建构的特点,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将统编教材中涉及到“写人”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对比,在统编教材中,这是第三次写人作文,从写的内容与训练目标上可以看出不同与梯度: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本次习作,是在原有程度上的提高,但所设定的习作目标还是比较基础的。这次写人定位在“尝试写出人物特点”,通过两个泡泡,提示学生可能通过一件事或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表现人物特点。因此,本节习作课的保底目标定位为尝试用“一件事”或“一系列日常表现”“写一个特点”,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身边一个有特点的人,能发现他的特点。
 
2.能围绕特点,选择恰当的一件事或一系列日常表现,写写这个有特点的人。写完后与同学交流,看看是否围绕人物的特点来写。
 
 
 
二、关联单元,用好例文
 
习作目标确定后,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这些目标是个重要问题。这次习作内容的编排,与单元课文也是有着关联性的,有助于读写结合。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将读与写割裂开,而是紧扣课文。如,在导入环节引导回顾《剃头大师》中的主人公——小沙,感受小沙的鲜明特点——胆小,从中感悟“特点”二字,由此获得启发,打开思路,关注身边的类似的人,寻找身边人的特点。
 
从“知道说什么”到“知道怎么说”是需要教师重点帮扶的过程。但是,仅靠教师的说,是根本无法达成的,这时,例文就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二次指导时,通过两篇例文的对比阅读,学生很轻易就发现“大白话”式的文字,虽也说出了人物的特点,但没有说清楚,更谈不上有趣。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自主发现怎样才能把人物的特点说清楚,从中习得方法,因此,二次练说时更有激情,说得更好。
 
三、落实实践,练中提升
 
习作能力,说到底,是靠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去操练和提高的。因此,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才是最重要的。本节课上,设计了三次实践活动,其中两次说,一次写。一次说,重在说出人物特点,并简单说从哪件事中看出人物的这个特点,这是打开思路、发现特点的过程;二次说,是在例文比较的基础上,习得方法,再次审视自己说的内容,这是丰富和扩充的过程;写,则是在说的基础上,将内容清楚地写下来,这是整理和提升的过程。几次说与写的实践活动,学生都实实在在地亲身经历,在练中提升,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时,这节课的录课已经完成,再次反思课堂教学,虽较顺利地完成了预设设计,但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发现了诸多不足:
 
一、情趣缺失
 
在设计时,虽然注意了“情趣”问题,努力地想在“引出特点”“说说特点”的环节,用较有趣味的话题和形式,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把控太强,给学生说的时间并不充分,在此,课堂上的趣味仍存在不足。
 
在特点表述上,刻意地回避了“外号”“绰号”,其实,这两个词语更活泼、轻松,应该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抓住“特点”二字。同时,初稿设计中的导入环节,两个反向游戏,是否可以放在课前谈话环节进行,活跃学习氛围,同时帮助打开思路。
 
二、忽视了写的梯度
 
设计中,虽有三次实践活动,但关于写的活动只有一次。在初稿至三稿中,设计了两次写的训练,一是结合《剃头大师》中第一自然段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训练”,引导学生写好一个长句子,即通过“一系列表现”来说明人物一个特点。二是选择“一系列”中的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四稿否定这一设计,是因为环节太过繁杂,是否可以简化以上环节,仍设计两次“写”的实践活动,让“说”更早地转化为“写”,并体现“写”的训练层次与梯度?
 
一堂课下来,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基于习作要素的整体序列,基于学生本阶段应达成的目标,这决定着我们的习作指导引领学生往何处。一切都应该刚刚好,在情趣盎然的课堂上,习得方法,实践运用,立习作自信,提升习作能力。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