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感知文本。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读”。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道理。每一遍的朗读有每一遍的收获。初度的目的是读通文本,感知文本大意。作为文本的第一次朗读,我以“(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完说一说课文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请用“——”划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或者词语,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通过同学的朗读后,学生基本都能够找到相关句子,也都能总结出三个小故事的题目。
2.细读感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中的将与相为什么“不和”,最后又为什又“和”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中你能看出廉颇和蔺相如的什么性格。作为学生,在通过朗读之后能够找出文中的句子,但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只能从表面上来理解出其中的含义。思考再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临时调整为先从“完璧归赵”开始教学。让学生边学习故事边进行提炼任务品格,这样把难度降低一点。
(1)让学生先重点朗读第一部分(1-10)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文中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勾画出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些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再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逐渐能够找到句子,并结合句子理解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2)放手自学,作为本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三个小故事的写作方法有点相似。指导学完第一个故事之后,便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归纳好之后我便将第二个、第三个小故事的学习放手给学生进行自己学习。通过小组自己学习来体会蔺相如与廉颇的性格特点。最后进行交流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是完全能够学到知识。而且在小组中,学生通过合作来学习,效率会更高。
2.教学中的不足。
(1)学生对于此篇课文的教学学习,如果教师不要太过于进行教学的太深,学生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出文本中蕴含的人物品格,但作为五年级的学生,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品格”。因此在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来描写人物品格方面过于扣得太细。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有点大。特别对于后进学生,更是难于理解。这也许是在备课时考虑到他们的有点少。
(2)自己课堂的另外一个败笔,是阅读之后的评价阅读也是最欠缺的。学生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学生在评价别人朗读时并不能正确客观的来进行评价。而是只找问题,没有一种欣赏、发现、客观的眼光与认识去评价别人。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也是重点要培养的,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逐步培养一种欣赏别人、发现别人优点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不论怎样,我们只有一个追求就是真实的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扎实的学习语文。这也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初心。
教学反思2: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议、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