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9 五年级 浏览: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