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咕咚教学反思优缺点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突出语文课的人文性和语文要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设置情境,以项目式学习推进
一个好的驱动问题一方面能引发高阶思维,一方面能提供问题话化的组织结构,为信息和内容提供有意义的目的。所以此次教学以真实的情境--帐棚节的小剧场作为大问题整体驱动,师生带入感强。
剧场拍摄中打板器的使用使得孩子们更觉得真实,仪式感极佳。在这节课中,老师没有变,学生也没有变,变得是情境。孩子们在情境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习课文。
二、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播放物体落水的声音,发出咕咚一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兔子的拔腿就跑,突出跑得之快,来不及想。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角色表演,渗透德育
如果将学科内容只看作知识点的组合,学科教学主要是教知识点,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就被限制住了,他们习得的永远只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就知识论知识,很难产生迁移和创造智慧。所以在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与此同时,在反复磨课及最后讲课中仍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在试讲中,我的课堂热闹有趣但是缺乏语文味,过于注重形式但语文训练点匮乏。于是在汪校长和整个团队的共同磨课中共同探讨。参照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再次解读课文,以目标为始,逆向设计。根据一年级学情整体把握学生,确定教学重难点。
二、学生练读机会较少。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给学生大量练读的机会,体现读的生成。面对学生现场的生成需要灵活处理,巧妙衔接,积极引导。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围绕生成进行评价。
三、对于语文要素训练点的练习要勇于敢于做减法,大胆舍弃。对于已经保留的训练点要抓住深度广度,夯实基础。
通过此次磨课我受益匪浅,我在磨课中确实付出了很多,但获得的更多,有时候压力就是动力,有动力必有提升。想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时刻关注学情随机应变。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把磨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追寻人的学习本源,探索更美好的课堂学习风景。